1276年云南行中书省政权机构设置于昆明后,逐渐形成以滇池地区为重心、以国家组织的屯田为主要形式的云南开发格局。明朝建立后,在30万军队入滇的基础上实行了卫所制。卫所既是戍边的军事单位,又是生产单位。卫所屯田成为明朝云南农业开发的主体形式。以上现象从根本上反映了
A. 中央集权制度框架下的经济开发进程
B. 云南地区农业开发的历史进程
C. 军屯生产在古代农业体系的主体地位
D. 少数民族地区行政体系的完备
战国时期,官吏享受报酬的形式不再以土地为标准,其俸禄和等级基本以粮食多少来划分,计量单位有石、盆、斗、斛等.如“官吏二千石者,(月各)百二十斛”。这反映出
A. 农业发展迅猛
B. 分封制度崩溃
C. 郡县制度形成
D. 官吏待遇下降
李瑞兰在《中国社会通史》中提到:“战国时期等级关系与阶级结构发生了深层变化。社会等级是流动的,个人有可能凭才力改变贫贱的地位,贵族取决于出身而一成不变的状况已成为历史,上层社会对下层人士开放……集权政府的社会基础因而更加扩大。这样,社会较前代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该材料反映出
A.社会等级的流动根源于阶级结构的变化
B.分封制的崩溃是战国时期社会等级流动的根本原因
C.选官制度的变化是社会等级流动的重要因素
D.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形成
曾小华《中国政治制度史论简编》:“……夏、商、周时期的国王制度,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政体,既非贵族民主政体,也非君主专制政体,而是一种宗法贵族君主政体。是这一国家制度形式既有别于古代西方希腊、罗马的奴隶主民主制,又有别于皇帝制度创立以后的专制集权政体。”对文中“宗法贵族君主政体”的准确理解应为
A. 分封制条件下的嫡长子继承制
B. 受到贵族权力限制的君主政体
C. 带有宗法色彩的君主专制
D. 具有严格等级制度的世袭制
著名学者易中天在其《中华史卷十二:南朝,北朝》中指出:“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南北朝的历史意义,我认为那就是:原来有的没了,原来没的有了。什么没了?五胡。什么有了?南北。”这说明
A. 汉民族对少数民族的单向融合导致五胡的消失
B. 南北分野对中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C. 国家分裂严重影响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
D. 民族融合是导致民族消失的根源
清代农村家族经济在遗产继承中既存在保障嫡长子权益的“抽长制”,又有照顾丧失劳动力者的“膳田”、“守寡田”等社会保障机制。这说明
A. 遗产维承一家族和谐关系为出发点
B. 社会保障机制在清代已经发展完善
C. 宗法制度在清代农村占据主导地位
D. 家族经济在代代继承下逐步被分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