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胡适在五四之后,就呼吁“死心塌地”学习西方,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胡适在五四之后,就呼吁“死心塌地”学习西方,不要怕“模仿”,也不必担心“丧失”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要敢于承认我们文化的落后,正视我们“百事不如人”。主张“全盘的西化,一心一意的走世界化的路”。1930年又提出:“无论什么文化,凡可以使我们起死回生,返老还童的,都可以充分采用、充分吸收。”1933年,他说:中国文化的出路“不完全是师法国外的问题……我们可以充分采用世界的科学知识与方法一步一步地自觉改革。”……有人说“胡适是主张自己向着西化的怀抱猛扑,让中国固有的文化自然而然地从西化怀里找回到中国本位。”这是一种“矫枉必须过正”的宣传手法,也是他最崇拜的梁启超惯用的宣传方式。

——摘编自王东等《关于“全盘西化”与“中国本位文化”的讨论》

材料二

在明治维新早期,以福泽谕吉为首的启蒙学者,将西方现代国家为参照系,对日本的传统文化进行了猛烈批利,他们很少提及日本人的优点,而是偏重于自我批判。在席卷日本人的文明开化浪湖中,确实出现了盲目崇拜欧美人,完全否定自已的民族虚无主义,首担任外务省的井上馨甚至主张:“化我帝国和人民,恰如欧洲郑国、恰如欧洲人民”的全盘西化的主张。

后来,欧化主义一度使日本人迷失了自我,引起了人民反感。先进的日本学者主张国粹主义,致力于克服前段自我认识的偏差,重折挖掘日本人和日本文化的优点,尝试全面地对日本人加以评价。但他们并不是顽固的倒退到复古主义,并不反对学习西方,立足于扬长补短,在挖握日本人的优点时,也毫不留情的揭露日本人的弱点。

——摘编自杨宁一《了解日本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胡适和日本学者对待西方文化态度变化的共同之处,并简要分析胡适态度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应如何处理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

 

(1)共同之处:从主张全盘西化到充分吸收西方先进文化,改造本国传统文化。 原因:前期胡适系统地接受西方先进思想;借鉴梁启超的宣传手段;西方文化遭到传统势力的顽强抵抗。后期学习西方文化的阻力减弱;胡适对中西文化的认识更全面、更深划。 (2)关系:应合理地继承发扬自身传统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以促进本民族和社会进步与发展;绝对的全盘西化和格守传统文化都是不恰当的,应是二者的结合。后来中、日两国的实践,表明正确地处理二者的关系的重要性。 【解析】本题考查胡适和日本学者对待西方文化态度变化的共同之处,以及由此所引申出的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态度问题。对于胡适和日本学者对待西方文化态度变化的共同之处,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归纳,可以从中发现不同时期态度的变化,得出二者的共同之处;再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胡适态度变化的原因。处理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应当根据教材体现出的基本立场来回答。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归纳能力。 (1)胡适和日本学者对待西方文化态度变化的共同之处,可以根据材料中的“胡适在五四之后,就呼吁‘死心塌地’学习西方,不要怕‘模仿’,也不必担心‘丧失’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要敢于承认我们文化的落后,正视我们‘百事不如人’。主张‘全盘的西化,一心一意的走世界化的路’”和“不完全是师法国外的问题……我们可以充分采用世界的科学知识与方法一步一步地自觉改革”,分析得出胡适的态度;根据材料中的“在明治维新早期,以福泽谕吉为首的启蒙学者,将西方现代国家为参照系,对日本的传统文化进行了猛烈批利,他们很少提及日本人的优点,而是偏重于自我批判”和“先进的日本学者主张国粹主义,致力于克服前段自我认识的偏差,重折挖掘日本人和日本文化的优点,尝试全面地对日本人加以评价”,分析得出日本学者的态度,据此回答二者的共同之处。胡适态度变化的原因,应当联系所学有关知识,以及材料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时期胡适对中国文化的认识来说明。 (2)如何处理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应当联系所学以及材料中所体现出的观点,从继承传统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的基本立场来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材料二: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摘自《贞观政要•政体》

材料三:自古……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穏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

——《明会典》卷二《皇明祖训》

材料四: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者(军机大臣)亦只供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材料一中秦朝政治制度的“大变动”指什么?

(2)结合史实,说明唐朝政治制度的“大变动”在选官制度上的体现?带来了什么影响?

(3)据材料二、三分析,唐太宗与明太祖在丞相作用的看法上有何不同?概括其主要做法?

(4)综合材料二、三、四你能看出古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什么趋势?

 

查看答案

英国学者巴雷特认为“因特网预示着巨大挑战,同时也预示着无限的机会。它给我们理想‘部族’带来了挑战,但也许能够帮助改变每一个国家的需求。法律、管理和文化构架允许我们控制并部分地利用这个工具。”下列对材料解读符合作者意图的是

A. 因特网对每个国家是利弊参半    B. 因特网有利于推动全球化进程

C. 因特网的发展会突破法律限制    D. 因特网的发展不应受制于政府

 

查看答案

1920年,陈独秀在《谈政治》一文中指出:“我虽然承认不必从根本上废弃国家、政治、法律这个工具,却不承认现存的资产阶级(即掠夺阶级)的国家、政治、法律有扫除社会罪恶的可能性。”这一认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B. 国民革命运动的推动

C.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查看答案

费正清在《传统与现代》中说中国的政治生活一旦失去了天子的存在就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崩溃,因为此时的国家首脑已经得不到传统礼教对至高权威持有者的了。费正清这句话旨在说明(   )

A.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秩序重构的艰难曲折性

B.维新变法失败后光绪皇帝被幽禁的历史命运

C.新文化运动兴起后它所取的思想解放作用

D.历史传统决定了中国无法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

 

查看答案

社会进化论认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遵循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律。这种学说曾经风靡中国思想文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是因为它

A. 与近代中国的时代精神较为契合    B. 科学地阐释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

C. 为解决中国社会问题指明了道路    D. 准确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