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观点将英国工业革命归因于市场的发展,有学者研究发现:在工业革命前夕,中国和英国的市场发育程度不相上下,而在市场宽度(远距离商品贸易开展情况)和深度(不同地区价格差异的标准差)上,中国似乎更胜一筹。上述论证过程最能说明
A. 当时中国的市场发育程度略高于英国
B. 工业革命应发生在中国,而不是英国
C. 英国工业革命由多种复杂因素促成
D. 政治制度是工业革命发生的必要条件
1922年,对农民起义和水兵叛乱的报道达到最高潮,列宁把这一切归罪于社会革命党人和孟什维克的鼓动,认为是他们的罪恶之手造成“红水兵”的倒戈。为此,苏维埃政府
A. 加强对报刊和言论的检查监控
B. 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C. 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 实行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托克维尔指出:“专制君主本来可以成为危险较小的改革家……如果当初由专制君主来完成革命,革命可能使我们有朝一日发展成一个自由民族,而以人民主权的名义并由人民进行的革命,不可能使我们成为自由民族。”由此看出他推崇的模式是
A. 君主+战争
B. 贵族+演化
C. 人民+革命
D. 宪政+民主
公元前5世纪,一位希腊人说:“世界上没有哪个城邦是无需输入或输出任何东西的。”这一说法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 希腊公民勇于冒险的精神和对商业利润的追求
B. 古代希腊商业贸易水平的发达
C. 城邦间自然环境的微观差异和政治的分散性
D. 古代希腊农业生产力水平的低下
英国某记者在《中国震撼世界》一书中说:“一般美国人都认为,中国战争主要是民主与共产主义之间的战争……似乎没有人意识到,那么多中国人支持共产党,是因为共产党支持抗日战争期间人民自己建立的政权。”该记者的看法
A. 揭示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意义
B. 反映抗日政权具有人民民主性质
C. 带有美国人的意识形态色彩
D. 揭示了当时中国政局变动的本质
1930年2月,中国发生大规模军阀混战,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乘机提出把组织工人罢工、组织地方起义、组织兵变等作为革命的中心策略来抓。这表明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
A. 对革命形势的估计明显错误
B. 能从时局出发作出正确决策
C. 领导了一系列“反围剿”斗争
D. 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