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著名改革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北...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著名改革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北宋中期的财政状况

 

年财政收入

年财政支出

6300—6800万缗

军费

约4800万缗

官俸

约1200万缗

皇室

约720万缗

祭祀

约325万缗

岁币

75万两绢

 

 

——李亚平《帝国政界往事》

材料二神宗下令从皇宫内库中拨出五百万贯钱和三百万石米作为周转经费,并使“周知六路财赋之有无而移用之”。还规定要尽量了解京师的库存及所需物资情况,并遵循“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并可通过“变易蓄买”的办法,使“利权归之公上”。

——叶坦《大变法》

材料三一人立标,万人射之,强者嫌其近,弱者恶其远。岂标有远近哉,亦射者之力不同耳。安石敢为异议而不顾,其才力气勇,必有大过人者,特急于见功,知有己而不知有人,知有利而不知有害,故其为法也,即无不善,以刚狠暴戾之心行之,宁有不为害者乎,况乎其未能尽善也。

——(清)张彦士《读史矕疑》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北宋中期的财政状况。由此王安石提出了怎样的理财观?

(2)材料二反映的变法措施是什么?有何益处?

(3)材料三肯定了变法中的王安石有哪些长处?在作者看来,哪些因素制约了王安石变法的实际效果?

 

(1)财政状况:入不敷出。理财观:“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2)措施:均输法; 益处:打击不法商人,利于调整供求关系,稳定物价;节省政府开支,增加财政收入。 (3)长处:力排异议,变法意志坚定;才华和勇气超人 因素:急于求成,不听取他人意见;变法手段简单粗暴;未看到变法措施不利和不完善的一面。 【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准确解读史料及分析理解的能力,第一小问的解答需要结合材料一表格中的数据分析得出北宋中期年财政收入是“6300—6800万缗”,但支出却高达7000多万缗,据此可以分析归纳出北宋的财政状况;第二小问的解答需要结合所学可知王安石提出的额理财观为“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及分析归纳的能力,第一小问的解答需要紧扣“周知六路财赋之有无而移用之”“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等信息对比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可判断应该是均输法;第二小问的解答可以从对市场、对国家财政两方面分析。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及综合分析与归纳的能力,第一小问的解答可依据“安石敢为异议而不顾,其才力气勇,必有大过人者”等信息分析归纳即可;第二小问的解答需要结合“特急于见功”“知有利而不知有害”“以刚狠暴戾之心行之”等信息分析;再者结合变法内容可得出作者未看到变法措施不利和不完善的一面,变法手段简单粗暴。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宋史》记载“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对该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 北宋朝廷的财政负担逐渐加重    B. 辽、西夏与宋朝的边境贸易增

C. 战争增多使北宋军队数量大增    D. 宋仁宗已下定决心进行财政改革

 

查看答案

王安石曾写诗道:“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君能令政必行。”诗中肯定的是

A. 物质奖励是商鞅推行新法的重要手段

B. 取信于民是商鞅新法得以实施的重要原因

C. 奖励军功是提高军队战斗力的重要举措

D. 奖励耕织是促进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查看答案

王安石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规定“学问和品行最优者,可以不经过科举考试直接出任官职。”这说明他

A. 反对科举制度    B. 重视封建伦理道德

C. 看到了科举制的弊端    D. 认为品行比学识更重要

 

查看答案

庆历新政的失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A. 北宋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十分尖锐

B. 北宋王朝十分腐朽

C. 变法内容不尽合理

D. 变法没有顺应历史潮流

 

查看答案

北宋初年的政治改革最终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这从反面证明了

A. 分权、强兵弊端无穷

B. 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

C. 加强中央集权弊大于利

D. 机构改革要量财力而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