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日本人往往先入为主地认为,中国人是不讲卫生的、主权高于人权的,允许使用危险农药的、说假话的、决不妥协的;同样地,中国人也往往先入为主地认为,日本是虚伪的、不反省历史的、右翼的、拒绝道歉的。有色眼镜干扰了两国关系。”此话不能反映
A. 中日两国彼此之间的认知存在误差
B. 中日两国大规模政治运动扭曲了彼此间的认知
C. 客观认知对中日关系的发展很重要
D. 中日两国不能相互客观认知是长期以来形成的
1970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对其助手基辛格说:“我想请你的助理人员起草一份研究材料,对我们在联合国接纳中国问题上将采取什么方针提出建议……我认为,我们没有足够的票数去阻挡。接纳的时间比我们预料的要来得快。”这说明
A. 两极格局已经被打破
B. 美国已丧失了世界霸主的地位
C. 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
D. 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发生动摇
1978年7月,中国政府停止了对两个社会主义国家越南和阿尔巴尼亚的无偿援助;10月,邓小平访问日本,《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正式生效;12月16日,中美发表建交联合公报。我国外交政策的一系列微妙变化表明:
A. 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
B. 当时我国外交逐渐摆脱僵化的意识形态的束缚
C. 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直接影响中国的外交方针
D. 中国不再对其它的社会主义国家给予无偿援助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著名改革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北宋中期的财政状况
年财政收入 | 年财政支出 | |
6300—6800万缗 | 军费 | 约4800万缗 |
官俸 | 约1200万缗 | |
皇室 | 约720万缗 | |
祭祀 | 约325万缗 | |
岁币 | 75万两绢 |
——李亚平《帝国政界往事》
材料二神宗下令从皇宫内库中拨出五百万贯钱和三百万石米作为周转经费,并使“周知六路财赋之有无而移用之”。还规定要尽量了解京师的库存及所需物资情况,并遵循“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并可通过“变易蓄买”的办法,使“利权归之公上”。
——叶坦《大变法》
材料三一人立标,万人射之,强者嫌其近,弱者恶其远。岂标有远近哉,亦射者之力不同耳。安石敢为异议而不顾,其才力气勇,必有大过人者,特急于见功,知有己而不知有人,知有利而不知有害,故其为法也,即无不善,以刚狠暴戾之心行之,宁有不为害者乎,况乎其未能尽善也。
——(清)张彦士《读史矕疑》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北宋中期的财政状况。由此王安石提出了怎样的理财观?
(2)材料二反映的变法措施是什么?有何益处?
(3)材料三肯定了变法中的王安石有哪些长处?在作者看来,哪些因素制约了王安石变法的实际效果?
《宋史》记载“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对该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 北宋朝廷的财政负担逐渐加重 B. 辽、西夏与宋朝的边境贸易增
C. 战争增多使北宋军队数量大增 D. 宋仁宗已下定决心进行财政改革
王安石曾写诗道:“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君能令政必行。”诗中肯定的是
A. 物质奖励是商鞅推行新法的重要手段
B. 取信于民是商鞅新法得以实施的重要原因
C. 奖励军功是提高军队战斗力的重要举措
D. 奖励耕织是促进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