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912年5月,梁启超在《中国立国大方针商榷书》中说:“今虽新政治之建设,茫乎未...

1912年5月,梁启超在《中国立国大方针商榷书》中说:“今虽新政治之建设,茫乎未有端倪也,而数千年来恶政治之巢穴,为国家进步之一大障碍物者既已拔去,此后改良政治之余地。较前为宽,其机会较前为多,其用力较前为易……若我国民而终不能行共和政治也,则亦终不能行君主立宪政治。”这一观点主要表明

A. 君主立宪成为必然选择

B. 民主共和道路根本行不通

C. 清朝统治成为众矢之的

D. 民主共和已成为时代潮流

 

D 【解析】“若我国民而终不能行共和政治也,则亦终不能行君主立宪政治”表明民国初年梁启超的思想由主张君主立宪转到民主共和,表明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成为时代的潮流,故选D。1912年5月,清政府已经被推翻,故C有误。A、B不能从材料中直接反映出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919年,鲁迅在《药》发表后说“《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因群众的愚昧而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接地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这说明该作品的真正主题是

A. 抨击封建统治的愚民政策

B. 呼唤广泛深刻的思想解放

C. 号召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

D. 揭露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

 

查看答案

那时候,天下滔滔,多是泥古而顽梗之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他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这段话提供的主要信息是:(      )

A. 强调评价历史事物应从具体的历史环境出发

B. 这段话体现了整体的历史观

C. 强高科学技术对落后社会的巨大冲击力

D. 肯定中体西用是合乎历史规律的

 

查看答案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萧功秦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其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

A. 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 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C. 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观点    D. 辛亥革命时期的民主共和思想

 

查看答案

魏源的《海国图志》说:“机房织造不用手足,其机动以火烟,可代人力。以羊毛与棉花纺成洋布、大呢、羽毛皆自然敏速。……其广推贸易之法,有火轮船航河驶海,不待风水。用火车往来,一时可行百有八十里。”这表明《海国图志》

A. 推动了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传播

B. 促进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诞生

C. 改变了中国闭关锁国的社会现状

D. 有利于打破闭塞自大的思想藩篱

 

查看答案

“他们无意于追求典雅的意境,无心于细细品味那种空灵、含蓄、主观性强烈的美形态与艺术形式。他们所醉心的,是具有容量、具有情节的绵密的故事,是能直接地并情调热烈地满足感官享受的紧锣密鼓。”文中的“他们”最欣赏的应该是

A. 楚辞

B. 汉赋

C. 唐诗

D. 宋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