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全球通史》在记述中国战国时期某学派时说: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人民群众...

《全球通史》在记述中国战国时期某学派时说: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人民群众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商人和学者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

A. 主要代表人物是墨子

B. 其思想蕴含有发展观、法制观

C. 主张治之经,礼与刑

D. 其思想成为西汉王朝治国理念

 

A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百家思想,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根据题干中“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人民群众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商人和学者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可知其中包含着发展观,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该思想学派属于法家思想,所以符合题意的是B项,A项错误,C项是指荀子的思想,排除;儒家思想成为汉朝时期的正统思想,排除D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清代学者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材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

A. 通过血缘姻亲关系与地缘结合以强化王权

B. 通过主要分封同姓诸侯以加强对地方的统治

C. 通过世袭制和嫡长子继承制以巩固奴隶主专政

D. 通过服饰规范等礼乐制度以维护贵族等级特权

 

查看答案

材料一  汉朝对周边民族的统治,设置与内地不同的边郡,以当地民族习惯分界,因俗而治;有的加封一些当地民族的首领为王、侯、郡长等。唐王朝明确提出“华夷无别”“华夷同重”原则,对周边各少数民族的领袖“示之以礼”。加强了对四方民族的优待、册封、和亲及以夷治夷政策的实施,并使羁縻府州县制度化,在形式上保留原有当地统治机构或“华官参加”,或实行“监管制”,使民族事务管理走上制度化。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过程》

材料二  国内各少数民族、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三区革命政府”参加了筹建新中国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共同表决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在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上,要“既利于国家统一,又利于因地制宜”;在民族关系问题上,各民族 “一律平等”,“均有等的权利和义务”;在民族地方治理与施政问题上,“各少数民族聚居的 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特色与功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与汉代民族政策的差异。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新中国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民族问题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制度建设是一个国家建设的核心内容,自古至今中国人都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

材料一  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铸造,方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

材料二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一个新的里程碑,尽管它没有实现中国社会的近代化,但这次革命进行的民主制度试验,为后来中国革命和建设积累了经验和教训……孙中山晚年颇为深刻地认识到,建立共和,“民权何由而发达?则从团结人心,纠合群力始” ……年轻的受过西方教育的中国人试图在中国建立一些与他们从国外尤其是从美国观察到的制度完全一样的制度。他们所建立的制度自然对中国人民毫无意义,很快就在中国的政治现实面前土崩瓦解。

——陈其泰《近代史上有关重大是非的两个问题的评价》

材料三  “目前中国正在进行当代最伟大的社会实践……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不是抽象的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

(1)说出两项隋唐时期中国“自根自生”的政治制度,并分析其意义

(2)在辛亥革命期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的民主制度试验”有哪些?为什么在“中国的政治现实面前土崩瓦解”?

(3)材料三说的“特殊民主”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是如何体现的?你从中国人民对民主政治的探索历程得到什么启示?

 

查看答案

中国共产党执行民族平等政策最突出的表现是

A在少数民族自治区地区进行民主改革

B重视民族间的团结和互帮互助

C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D努力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查看答案

201787“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为主题“庆祝自治区成立70周年”大会召开。这一举措的意义在于纪念

开创我国少数民族区域自治的先例

促进了内蒙古社会经济的发展

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团结

正式确认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