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明王朝规定“凡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倍之”,如万历《东昌...

明王朝规定“凡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倍之”,如万历《东昌府志》则言“高唐、夏津、恩县、范县宜木棉,江淮贾客列肆赍收,居人以此致富”又如兖州府郓城县,土宜木棉“五谷之利不及其半”。据以上材料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政府重视推广棉花种植

B. 棉花种植利润较为丰厚

C. 棉花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D. 民族交流促进棉花种植

 

D 【解析】材料中明王朝规定说明是政府重视,故A正确;“居人以此致富”“五谷之利不及其半”说明棉花利润高,故B正确;江淮贾客列肆赍收说明棉花市场化,故C正确;材料没有说明民族交流的信息,故D错误,符合题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李孔怀在《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中说:中国地方行政区划,自秦汉以来,基本上按山川地形的自然境界建置,元朝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元朝统治者如此调整地方区域的主要目的在于

A. 扩大统治区域    B. 缓和蒙汉矛盾

C. 加强控制地方    D. 发展地方经济

 

查看答案

日裔美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在《政治秩序的起源》一书中指出:“从隋朝开国的581年到12世纪的宋朝晚期,中国最普遍的政治发展之一是家族政府的逆转,中央集权得以复原到前汉的经典官僚机构。”造成当时“家族政府的逆转”的主要原因是

A. 国家政治统一的实现

B. 三省六部制的实施

C. 官员选拔制度的变化

D. 豪门望族势力壮大

 

查看答案

《全球通史》在记述中国战国时期某学派时说: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人民群众需被强迫从事生产劳动,商人和学者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

A. 主要代表人物是墨子

B. 其思想蕴含有发展观、法制观

C. 主张治之经,礼与刑

D. 其思想成为西汉王朝治国理念

 

查看答案

清代学者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材料说明西周政治制度的显著特征是

A. 通过血缘姻亲关系与地缘结合以强化王权

B. 通过主要分封同姓诸侯以加强对地方的统治

C. 通过世袭制和嫡长子继承制以巩固奴隶主专政

D. 通过服饰规范等礼乐制度以维护贵族等级特权

 

查看答案

材料一  汉朝对周边民族的统治,设置与内地不同的边郡,以当地民族习惯分界,因俗而治;有的加封一些当地民族的首领为王、侯、郡长等。唐王朝明确提出“华夷无别”“华夷同重”原则,对周边各少数民族的领袖“示之以礼”。加强了对四方民族的优待、册封、和亲及以夷治夷政策的实施,并使羁縻府州县制度化,在形式上保留原有当地统治机构或“华官参加”,或实行“监管制”,使民族事务管理走上制度化。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过程》

材料二  国内各少数民族、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三区革命政府”参加了筹建新中国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共同表决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在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上,要“既利于国家统一,又利于因地制宜”;在民族关系问题上,各民族 “一律平等”,“均有等的权利和义务”;在民族地方治理与施政问题上,“各少数民族聚居的 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特色与功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与汉代民族政策的差异。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新中国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民族问题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