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
材料二 国外有人说:“到21世纪30年代,中国人口将达16亿,那时谁来养活这么多人?谁来拯救由此引发的全球性粮食危机?”袁隆平闻言挥动着满是老茧的双手说:“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中国还要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袁(隆平)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
——(美)经济学家唐·帕尔伯格
材料三 公元9年,西汉时期的神话故事叙述了嫦娥奔月的情景,被记载在《汉书·艺文志·淮南子》中。
366年,敦煌石窟开始建造,“飞天”从此成为人类石刻绘画艺术中精彩而不朽的形象。
14世纪末,明朝人万户,为了实现飞向天空的梦想,双手举一个大风筝,坐上背后绑了47支火箭的椅子,勇敢地进行火箭送他上天、风筝帮他落地的实验。结果,他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火箭登天的牺牲者。
2007年10月24日,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嫦娥”从此奔月去。
材料四 中国政府对科技经费的投入,从1955年的3800万元猛增到1997年的961亿元,所取得的省部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在1997年即达到3.1万项。
——《中国现代史纲》
(1)建国初期,我国政府做出研制“两弹一星”的决策,结合材料一,指出“两弹一星”的含义是指什么?其研制有何重要影响?
(2)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对人类有什么贡献?
(3)结合材料三,简析“嫦娥一号”探月卫星成功发射的原因。
(4)结合以上材料和你的认识,谈谈科技的发展与经济建设和国家地位的关系。
下图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五个时期的科技发展情况(科技成果)曲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一五”计划促进了①时期的科技发展
B.“两弹一星”成果是在②时期取得的
C.“文革”使④时期内没有取得任何科技成就
D.杂交水稻是在⑤时期取得的重大成果
有关下列图片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一反映了古代中国在预测地震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
B.图二反映出中国为和平利用核能源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C.图三反映出“文化大革命”促进了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
D.图四反映出中国在载人航天领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中国巨型计算机的研制工作开始于1978年,经过五年攻关,1983年,中国第一台运算速度达每秒亿次的巨型计算机——“银河—I”型机诞生。这说明我国
A.科技和生产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B.科研水平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
C.开始在尖端领域取得重大成果
D.“科教兴国”战略得到贯彻实现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相继取得了首次合成结晶牛胰岛素、青蒿素药物、杂交水稻技术等领先世界的生物学和医学成就。这说明
A.社会主义制度是科学研究的根本条件
B.集体主义和协作精神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推动力
C.自力更生是科学研究的主要途径
D.科学研究只有与群众运动相结合才能成功
广东《江门日报》曾刊载“墨顽童”钟志明的题为“袁隆平的梦”的漫画,表达了人们对袁隆平的喜爱。这主要是因为袁隆平
A.研制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
B.研制出转基因农作物品种
C.为新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D.研制出杂交水稻,大大提高了水稻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