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

材料二  国外有人说:到21世纪30年代,中国人口将达16亿,那时谁来养活这么多人?谁来拯救由此引发的全球性粮食危机?袁隆平闻言挥动着满是老茧的双手说: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中国还要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袁(隆平)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

——(美)经济学家唐·帕尔伯格

材料三  公元9年,西汉时期的神话故事叙述了嫦娥奔月的情景,被记载在《汉书·艺文志·淮南子》中。

366年,敦煌石窟开始建造,飞天从此成为人类石刻绘画艺术中精彩而不朽的形象。

14世纪末,明朝人万户,为了实现飞向天空的梦想,双手举一个大风筝,坐上背后绑了47支火箭的椅子,勇敢地进行火箭送他上天、风筝帮他落地的实验。结果,他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火箭登天的牺牲者。

2007年10月24日,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嫦娥从此奔月去。

材料四  中国政府对科技经费的投入,从1955年的3800万元猛增到1997年的961亿元,所取得的省部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在1997年即达到3.1万项。

——《中国现代史纲》

(1)建国初期,我国政府做出研制两弹一星的决策,结合材料一,指出两弹一星的含义是指什么?其研制有何重要影响?

(2)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对人类有什么贡献?

(3)结合材料三,简析嫦娥一号探月卫星成功发射的原因。

(4)结合以上材料和你的认识,谈谈科技的发展与经济建设和国家地位的关系

 

(1)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影响:打破了美苏两国对核技术的垄断,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加强了中国的国防,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答出其中的两点即可) (2)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增产明显,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还在世界范围内推广,被许多国家引种,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3)原因:国家实力的强大;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广大科技工作者献身科技事业;航天科技发达。 (4)关系:科技发展决定了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速度,同时它的发展又依靠经济这一物质基础的发展;科技发展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 第(1)问,注意“两弹一星”中的“两弹”是指原子弹、导弹,其“影响”要结合其提出背景及研制过程等角度概括。 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第(3)问,主要从国家政策支持、经济发展、技术发展及科技人员的努力等角度来展开。 第(4)问,回答时应注意语言的简练及逻辑的严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图是新中成立的五个时期的科技发展情况(科技成果)曲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一五计划促进了时期的科技发展

B.两弹一星成果是在时期取得的

C.文革使时期内没有取得任何科技成就

D.杂交水稻是在时期取得的重大成果

 

查看答案

有关下列图片的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一反映了古代中国在预测地震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

B.图二反映出中国为和平利用核能源做出了卓越贡献

C.图三反映出文化大革命促进了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

D.图四反映出中国在载人航天领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查看答案

中国巨型计算机的研制工作开始于1978年,经过五年攻关,1983年,中国第一台运算速度达每秒亿次的巨型计算机——银河I型机诞生。这说明我国

A.科技和生产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B.科研水平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

C.开始在尖端领域取得重大成果

D.科教兴国战略得到贯彻实现

 

查看答案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相继取得了首次合成结晶牛胰岛素、青蒿素药物、杂交水稻技术等领先世界的生物和医学成就。这说明

A.社会主义制度是科学研究的根本条件

B.集体主义和协作精神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推动力

C.自力更生是科学研究的主要途径

D.科学研究只有与群众运动相结合才能成功

 

查看答案

广东《江门日报》曾刊载墨顽童钟志明的题为袁隆平的梦的漫画,表达了人们对袁隆平的喜爱。这主要是因为袁隆平

A.研制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

B.研制出转基因农作物品种

C.为新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D.研制出杂交水稻,大大提高了水稻产量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