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说:“在‘百家争鸣’的号召出来之前,有五六年的时间我没有写一篇学术性的文章,没有读一部像样的美学书籍,或者是就美学里的某个问题认真地作一番思考。其所以这样,并非由于我不愿,而是由于我不敢⋯⋯‘百家争鸣’号召出来了,我就松了一大口气。不但是我一个人如此,凡是我所认识的有唯心主义烙印的旧知识分子一见面就谈到这个‘福音’,没有一个不喜形于色的。”这说明了“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
A.推动了文学创作的繁荣 B.突破了意识形态的禁区
C.有利于学术研究的开展 D.促成了思想解放的潮流
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针对戏曲问题提到:“百花齐放是文艺界提出的,后来有人要我写几个字,我就写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毛泽东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激发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
B.为“双百”方针提供理论基础
C.强调戏曲应居于文艺界的核心
D.帮助戏曲艺术走独立发展之路
1953年艾青在《谈中国画》一文中提出了“新国画”概念。该文发表后,许多人撰文表示反对,然而这些反对文章却并未公开发表。3年后,《文艺报》刊登了俞剑华、刘桐良等批判《谈中国画》的文章。出现这一变化的直接因素是
A.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C.“双百”方针的提出
D.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
“中国共产党预见到农业合作化将在1955年底完成,并且开始为推动工业化的发展做出新的努力,因此愈来愈转向知识分子和各类专业人员寻求帮助。”为此,中国共产党提出了
A.“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B.“科教兴国”战略
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两弹一星”计划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以前时代的大发明中,我们看见实际生活的需要推动技术家取得进一步的成就,那就是说除了偶然发现所带来的发明之外,需要常在发明之先。但在19世纪,我们就看见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而进行的科学研究,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与发明的前面,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发明……科学过去是躲在经验技术的隐蔽角落辛勤工作,当它走到前面传递而且高举火炬的时候,科学时代就可以说已经开始了。
——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
材料二 中国经济现代化必须抓住机遇,我们在历史上曾经错失三次重大机遇……第一次是1793年错失第一次工业革命扩散的机遇……第二次是1842—1860年错失第二次工业革命起步的机遇……第三次是1957—1976年错失第三次产业革命技术转移的机遇。
——《中国经济现代化报告2005》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部分重大科学技术成就
时间 | 重大成就 | 作用和意义 |
1961年 | 1.2万吨水压机制造成功 | 中国成为制造大型锻压机械的国家 |
1965年 |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 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质 |
1973年 | 籼型杂交水稻育成 | 世界上首次育成杂交水稻 |
1988年 |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 | 中国第一座高能加速器 |
1999年 | “神舟一号”宇宙试验飞船安全返回 | 为我国载人宇宙飞船奠定基础 |
1978年以来,科学技术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重大科技成果达到6万多项,经推广应用后新增产值累计达1400多亿元,据不完全统计,到2001年,“863计划”累计创造新增产值560多亿元。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前后科学与发明应用两者之间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经济现代化过程中错失后两次重大机遇的原因。
(3)阅读材料三,你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发展有何特点?并分析主要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
材料二 国外有人说:“到21世纪30年代,中国人口将达16亿,那时谁来养活这么多人?谁来拯救由此引发的全球性粮食危机?”袁隆平闻言挥动着满是老茧的双手说:“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中国还要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袁(隆平)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
——(美)经济学家唐·帕尔伯格
材料三 公元9年,西汉时期的神话故事叙述了嫦娥奔月的情景,被记载在《汉书·艺文志·淮南子》中。
366年,敦煌石窟开始建造,“飞天”从此成为人类石刻绘画艺术中精彩而不朽的形象。
14世纪末,明朝人万户,为了实现飞向天空的梦想,双手举一个大风筝,坐上背后绑了47支火箭的椅子,勇敢地进行火箭送他上天、风筝帮他落地的实验。结果,他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火箭登天的牺牲者。
2007年10月24日,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嫦娥”从此奔月去。
材料四 中国政府对科技经费的投入,从1955年的3800万元猛增到1997年的961亿元,所取得的省部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在1997年即达到3.1万项。
——《中国现代史纲》
(1)建国初期,我国政府做出研制“两弹一星”的决策,结合材料一,指出“两弹一星”的含义是指什么?其研制有何重要影响?
(2)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对人类有什么贡献?
(3)结合材料三,简析“嫦娥一号”探月卫星成功发射的原因。
(4)结合以上材料和你的认识,谈谈科技的发展与经济建设和国家地位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