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板戏是“文革”时期被树立为“革命样板戏”的二十几个舞台艺术作品的俗称,最具代表性的是八部“样板戏”: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著名作家巴金在晚年所著的《随想录》中曾这样叙说,他一听到样板戏就心惊肉跳,成为一种典型的记忆创伤:巴金对样板戏感到“心惊肉跳”的主要原因是
A.“文革”中样板戏创作呈现出虚假的繁荣
B.样板戏使文艺创作万马齐喑
C.样板戏打上了“文革”阶级斗争的烙印
D.样板戏歪曲了历史和红色经典
开始于1958年的“新民歌运动”,是我国新诗歌发展史上一种非常奇特的历史现象。据统计,安徽肥东县半年内民歌创作51万首,河北保定地区群众创作民歌共计1000万首,全国诗集出版量远远超出了五四运动以来几十年的总和。这一历史现象反映了
A.新中国的成立促进了诗歌的发展与繁荣
B.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群众创作热情高涨
C.“双百”方针调动了文艺工作者创作热情
D.“左”倾思想蔓延并影响到文学艺术领域
下列图片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我国文艺界生机勃勃的景象,其原因在于实行了一项重大方针,它是
小说《青春之歌》 历史剧《茶馆》 周恩来与小演员合影 电影《五朵金花》剧照
A.“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B.“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下列说法体现了“双百”方针内涵的是
A.“争论会引起党内思想不一致”
B.“要革命派,不要流派”
C.“让样板戏占领革命舞台”
D.“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转辫子”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说:“在‘百家争鸣’的号召出来之前,有五六年的时间我没有写一篇学术性的文章,没有读一部像样的美学书籍,或者是就美学里的某个问题认真地作一番思考。其所以这样,并非由于我不愿,而是由于我不敢⋯⋯‘百家争鸣’号召出来了,我就松了一大口气。不但是我一个人如此,凡是我所认识的有唯心主义烙印的旧知识分子一见面就谈到这个‘福音’,没有一个不喜形于色的。”这说明了“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
A.推动了文学创作的繁荣 B.突破了意识形态的禁区
C.有利于学术研究的开展 D.促成了思想解放的潮流
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针对戏曲问题提到:“百花齐放是文艺界提出的,后来有人要我写几个字,我就写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毛泽东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A.激发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
B.为“双百”方针提供理论基础
C.强调戏曲应居于文艺界的核心
D.帮助戏曲艺术走独立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