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周代王位继承制度一改“兄终弟及”为“父死子继”,然,王的儿子有嫡、庶之分,嫡子有...

周代王位继承制度一改“兄终弟及”为“父死子继”,然,王的儿子有嫡、庶之分,嫡子有长、幼之别,于是又规定“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等。该制度的核心标准是

A. 年龄长幼

B. 贤良优次

C. 出生贵贱

D. 血缘亲疏

 

D 【解析】:依据材料中的“立子以贵不以长”,可排除A项;依据材料中的“立嫡以长不以贤”,可排除B项;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周代王位继承中的嫡长子继承制,其依据的标准就是“血缘亲疏”,所以排除C项,选择D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拿破仑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时代一位颇具争议的杰出的代表人物。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拿破仑尽管在政治上实行个人集权并恢复帝制,亲自当上了法国皇帝,但他试图完成革命。早在法国大革命之初,革命的领袖们曾宣布他们的理想是推翻全欧洲的专制政体,扫除额外特权,普及共和体制,然而这一理想只是在拿破仑手中,严格地说,是在他的武力征服中,开始输出到欧洲其他国家。

——徐新《西方文化史》

材料二失败反把失败者变得更崇高了,倒了的波拿巴仿佛比立着的拿破仑还要更高大些。拿破仑是战争中的米开朗琪罗。他是重建废墟的宗师巨匠,是查理大帝、路易十一、亨利四世、黎塞留、路易十四、公安委员会的继承者,他当然有污点,有疏失,甚至有罪恶,就是说,他是一个人;但他在疏失中仍是庄严的,在污点中仍是卓越的,在罪恶中也还是有雄才大略的。

——维克多·雨果《悲惨世界》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拿破仑最终“亲自当上了法国皇帝”的原因。结合史实说明他是如何“完成革命”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雨果是如何评价拿破仑的。并由此谈谈评价历史人物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查看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摘自《商君书》

材料二我已将适当的权力给予民众,绝不会故意剥削或纵情泛滥,就是那些富有和高贵的人士,提出的忠告在于知耻和守分,执着盾牌我屹立在两派之间,双方的权利不可以相互侵犯。

——梭伦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事商贾”带来的危害,指出商鞅变法中经济政策的指导思想。

(2)指出材料二的诗句体现出梭伦怎样的改革理念。结合梭伦改革的内容,举一例说明。概括梭伦的这一改革理念在当时产生的积极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一场成功的改革,改革者必须注意的策略是什么。

 

查看答案

英国对欧洲一体化的态度是相当独特的,由战后初期的保持距离甚至对立转变为迫于形势而申请加入欧洲共同体。英国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一直被视为“貌合神离”的伙伴。

材料一“我今天想对你们说说欧洲的悲剧。……解决问题的万全之策是什么?……我们必须建立一个欧罗巴合众国。……重建欧洲家庭的第一步是法国和德国之间建立伙伴关系。

——选自丘吉尔在1946年9月的演讲《欧洲的悲剧》

材料二1948年,丘吉尔提出作为战后英国外交总方针的“三环外交”:“第一个环当然是英联邦和英帝国及其所包括的一切。第二个环是包括我国、加拿大、及其他英联邦自治领域在内,及美国起着如此重要作用的英语世界。最后一个环是联合起来的欧洲。”显然,在丘吉尔心目中,联合起来的欧洲是最后一个环,其地位在英联邦和英语世界之后。

——摘编自陈乐民《战后英国外交史》

材料三20世纪50年代,英国对欧洲一体化的态度从拒绝逐步走向接近,并于1961年和1967年两度申请加入,但均遭到法国总统戴高乐的否决。戴高乐首先考虑的是:“英国一旦成为欧洲的第七个成员国,要它永远扮演二流角色,是不可想象的。”而且戴高乐还认为,联系如此紧密的英美关系将会使英国成为美国投放在欧洲的“特洛伊木马”。另外,英法在共同农业政策上也存在分歧。1971年英国重新与欧共体谈判,并于1973年最终加入。然而,在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中,英国一直是一个半心半意的伙伴,它的边境仍处于半开放状态,它反对防务一体化,也不愿加入欧元体系,所有这些都使英国与联合的欧洲若即若离。

——摘编自娄南《民族国家与欧洲一体化:1945-1973》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中指出二战后初期英国对待欧洲一体化的态度。概括为实现欧罗巴合众国的构想,20世纪五六十年代欧洲相关国家采取的重大行动。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制约英国加入欧洲一体化的因素。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加入欧洲一体化后对双方的影响。

 

查看答案

辛亥革命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辛亥后,离婚已不属于男子单方面的权利,妇女为争得平等幸福而主动提出离媒者日渐增多。民国十年,山西省2028件“协议离婚”案中,其中有·91件为女方主动提出者,男女双方提出者1390件。随着各类社会团体的纷纷成立,养济院、善堂、“敬节所”等公益慈善机构的数量也逐漸增多。随着新式工矿企业的的发展,新式交通工具火车、汽车、电车及信息传递方式改进,使人们的社会交往范围日益扩大。学受、结社、团体以及文化体育事业的发展,又为人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社会活动场所

——摘编自徐永志《辛亥革命前后的家庭变动》

材料二:

辛亥革命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事件,它更是一个伟大的社会运动;并非起始于辛亥这一年,更并非结束于辛玄这一年。其前因与后果都有连续性与复杂性。放开历史的视矩,辛亥革命历史遗产的正、负面影响才有可能讲透。"共和国现念”在部分精英群体中項实“深入人心”,“共和”一语不仅仅是现念,它还有一整套政治架构,包括制度、机制及至礼仪、服饰等等。

——摘编自幸开漶《辛玄革命百年反思》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就辛亥革命是“一个伟大的社会运动”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20字左右)

 

查看答案

在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基础上,明清之际产生了活跃的儒家思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清之际,原本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理学趋于衰微,权威发生动摇。宋儒在解经传注时有鄙薄文字音韵的考证、以自己的体会所得为定解的学术倾向。明末清初的学者发现理学家对儒家经典的援引和传注有很多疏漏、谬误之处,这引发了学者们对理学的怀疑。理学将“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观念强化,并要求人们在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自觉贯彻,在国家权力和学术权威的双重作用下,理学的道德规范逐渐蜕变为僵化的道德教条,在道德实践中的理性成分逐渐减少。

——谢放《中外文化发展历程》

材料二李贽大胆提出“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应“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提出“虽圣人不能无势利之心”,反对“去人欲,存天理”的说教。唐甄认为:“老养生,释明死,儒治世,三者各异,不可相通,合之者诬,校是非者愚”。儒学与诸子学、释道地位相等,各有其独立的理论体系和功能。在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这一见解非常具有批判性。《明夷待访录》、《日知录》、《读通鉴论》等著作,则直接援引原始儒家经典,或者根据自己对原始儒家经典的诠释,来审视理学弊端,驳斥理学观点。明末清初对理学的批判达到高潮。

——谢放《中外文化发展历程》

材料三唐甄推崇三代之治“君明臣忠,上下和易”的理想摹本,强调君主应遵守道义原则,应爱民、养民、富民,自身俭朴,任用贤能,礼遇朝臣。他没有从制度上否认君主权力的合法性,而是力图构建一个理想化的君主专制模式,最后滑向对圣明君主的期盼。任何先进的思想如果不能引出制度的力量,那它就不能改变问题的实质。           

——张磊《试析唐甄的理想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简述明清之际活跃儒家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二,归纳明清之际思想家们批判宋明理学的方式。

(3)据上述材料,评价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