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并未给予资产阶级实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并未给予资产阶级实权,帝国议会通过的法案必须得到皇帝和联邦议会的批准才能生效。……德国宪政中没有实权的恰恰是相当于议会下院的帝国议会,而皇帝是国家元首、权力中心和军队统帅,有权任免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和决定对外政策,德国帝国宰相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德意志的政体变革尽管是出于传统权力精英对自身政治优势地位的巩固,但却最终成为瓦解旧政治传统的催化剂。传统的统治阶级为了迎合工业化发展的需求,尽心竭力地以政府威权干预经济发展,制定出各项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

——摘编自《德意志君主立宪政体的选择、比较及影响》

材料二清未宪政改革是晚清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在派员秉承“用备甄采、择善而从”之旨、分赴欧美各国考察政治以后,清政府初步选定德国及日本的君主立宪政体为进一步研究、筛选与描摹的对象。最终,清政府锁定与德国一脉相承的日本宪政体制为模板,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钦定宪法大纲》。

——摘编自胡凯《略论清末宪政改革对德国模板的取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说明此特点所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宪政改革仿效德国宪政的原因,并说明清末宪政改革与德国宪政建立有何不同。

 

(1)特点:具有君主专制的色彩;体现了议会民主政治色彩;具有传统与近代的混合性。 影响:政治:有利于巩固德国政治上的统一、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近代民主政治的要求;经济:有利于德国利用国家力量进行工业化;军事:使德国富有极端的侵略扩张性。 (2)原因:德国宪政中的君主专制性,为清末宪政改革中维护君主专制提供了依据。 不同:清末宪政改革是封建制度专制情况下进行的,而德国宪政是在强化中央集权的基础上完成的;清末宪政改革是为了维护满清贵族的专制统治,而德国宪政在君主专制外更具民主性。 【解析】(1)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帝国议会通过的法案必须得到皇帝和联邦议会的批准才能生效。”“德意志的政体变革尽管是出于传统权力精英对自身政治优势地位的巩固,但却最终成为瓦解旧政治传统的催化剂”等信息可从具有君主专制色彩、议会民主政治特色、具有传统与近代的混合性等方面概括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即可。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制定出各项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积极(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消极(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等方面分析影响即可。 (2)本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清政府锁定与德国一脉相承的日本宪政体制为模板,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钦定宪法大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德国宪政中的君主专制性,为清末宪政改革中维护君主专制提供了依据方面进行思考作答。第二小问,关于明清末宪政改革与德国宪政建立的不同之处,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目的(清末宪政改革是封建制度专制;德国宪政是在强化中央集权)内容(清末宪政维护满族贵族的家族统治;德国宪政在君主专制外更具民主性)方面进行比较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938年4月上旬,日本陆军部在制订武汉会战计划时,原准备由日本华北方面军一部沿平汉线南下,与日本华中方面军夹击武汉。后考虑到华北地区八路军频繁出击而导致“治安不良”,难以抽出兵力,从而放弃了沿平汉线南下参加武汉会战计划。这说明

A. 日军全面侵华初期计划不够周密

B. 敌后战场由此成为日军进攻重点

C. 世界战局变动影响了日军侵华方针

D. 中共抗战给予正面战场战略支持

 

查看答案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馆长李宗远认为:“14年抗战”的提法,……意味着“九一八”以来可歌可泣的壮烈抗战,被认可被还原;……对美化侵略历史的日本右翼势力是有力回击,……有利于对日本侵略罪行的完整揭露。对于这种看法(“14年抗战”)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 强化了对日本侵华罪行的控诉

B. 体现了对以东北抗联为代表的抗日力量的尊崇

C. 抨击了日本右翼势力的错误历史观

D. 批判了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

 

查看答案

“九一八”事变发生的第二天,《中共满洲省委为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明确指出,“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蓄谋已久侵略中国、变中国为它殖民地的侵略行为,提出只有劳苦大众自己的军队,才是真正反对帝国主义的力量,号召东北军不投降、不缴械、带枪到农村去,发动游击战争。这一《宣言》

①鲜明地反映了中共对待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态度

②迅速准确地揭露了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本质

③具体地提出了反抗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策略

④表明中共正式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查看答案

1930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七十号通告,提出“扩大红军的总策略是要建立在集中农民武装,扩大红军向着中心城市发展”。同时,又提出“打破游击战争中之上山倾向、保守观念、分散政策等农民意识和土匪倾向”。由该报告可判断出

A. 中共党内存在“左”倾冒进思想

B. 当时的革命形势利于中央根据地

C.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有待完善

D. 中共中央对时局的估计过于乐观

 

查看答案

在某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文件中写道:“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这一文件内容最能表明

A.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

B. 阶级矛盾仍是社会主要矛盾

C.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D. 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