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孟子提出,人的内心存在仁、义、礼、智的思想胚芽,天也具有仁、义、礼、智的特质,因...

孟子提出,人的内心存在仁、义、礼、智的思想胚芽,天也具有仁、义、礼、智的特质,因此心性可与天命相通。连接二者的途径是“反身而诚”,即存心养性以扩张四端,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其思想的进步之处在于

A. 形成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体系

B. 突出了人利用和改造大自然的强烈愿望

C. 削弱了天的神秘色彩而将其义理化

D. 用外在比照方式寻求天与人的内在联系

 

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材料反映了战国时期孟子的天人观念,孟子眼中的天已经不再是宗教色彩浓厚的天,而是可以被人认知的天且将其义理化,C项正确;儒家思想形成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体系是在宋明时期,A项错误;改造大自然是荀子的思想,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反身而诚、存心养性”,而不是西周时期“以德配天”那样简单的外在比照方式,D项错误。故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礼是指较固定的行为准则,敬鬼神节仪尤成为原初的礼的核心部分;但春秋时,礼经人为理性化而被灌入政治人文主义内容。这一变化主要体现了

A. 人的自觉意识觉醒

B. 社会等级秩序的恢复

C. 礼制社会功能加强

D. 孔子地位的社会认可

 

查看答案

据《荀子·王制》记载,论百工,审时事,辨功苦,尚完利,便备用,使雕琢、文采不敢专造于家,工师(工官)之事也。这里的工师是(   )

A.官营手工业中的工匠                B.管理手工工匠的官员

C.管理市场经营的官员                D.掌握精巧技艺的匠户

 

查看答案

墨子说:今也,农夫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上述引文反映出在战国时期

A. 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悲惨困苦

B. 奴隶地位低下,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C. 铁器牛耕推广,奴隶主役使奴隶去开荒

D. 生产方式改变,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查看答案

商鞅说:“农、商、官三者.国之常官也。农辟地,商致物.官治民。”“三官贫,必削。这表明商鞅认为(   )

A. 秦国的经济政治贫弱,必须实行变法

B. 商业在国家经济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C. 只有实行重农抑商,国家才能富强

D. 社会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官吏的管理

 

查看答案

儒家经典《礼记?月令》中记载:“是月也,土润溽暑,大雨时行,烧薙行水,利以杀草,如以热汤,可以粪田畴,可以美土疆。”法家著作《韩非子?解老》中也强调:“积力于田畴,必且粪灌。”这些论述的应用

A. 导致以农为本思想出现

B. 促进了铁犁牛耕的推广

C. 有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

D. 反映了儒法思想的融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