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 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 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 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 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A. 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 “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 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 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东汉会要》记载:“西都(西汉)止从郡国奏举,未有试文之事;至东都(东汉)则诸生试家法(经术),文吏课笺奏。”这主要体现了东汉 ( )
A. 旨在保证官吏的来源
B. 奠定了门阀世族的基础
C. 注重提高官员的素质
D. 主要通过考试选拔官吏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引用当时的谚语说:“百里不贩樵(柴火),千里不贩籴(买入粮食)。”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交通不便制约商业发展 B.百姓普遍视商为末
C.谚语不能反映社会经济 D.司马迁瞧不起商贩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这个“胜利”指的是( )
A. 法家思想是新儒学的核心 B. “独尊儒术”体现了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
C. 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吸收 D. 儒家思想已经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
汉代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与先秦儒学有很大的不同。其“发展”主要体现为
A. 由“民本”发展为“君本”
B. 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
C. 由承认现存统治秩序发展为批判暴政
D. 以维护当政者的统治为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