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清人李渔在评论元代杂剧时说:“其句则采街谈巷议,即有时偶涉诗书,亦系耳根听熟之语...

清人李渔在评论元代杂剧时说:“其句则采街谈巷议,即有时偶涉诗书,亦系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调惯之文,虽出诗书,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者。”由该评论可知

A. 杂剧艺术水平较低

B. 中国戏曲艺术源自市民的生活

C. 元代杂剧缺乏精品

D. 元杂剧适应了市民文化的需要

 

D 【解析】据材料“元代杂剧……其句则采街谈巷议……系耳根听熟之语……实与街谈巷议无别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元杂剧通俗易懂、为百姓所喜闻乐见,适应了市民文化的需要,故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杂剧艺术水平较低,故A项错误;材料主旨是说明元杂剧适应了市民文化,不是说明戏曲艺术的来源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也未涉及元代杂剧是否缺乏精品,故C项错误。故选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

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

——据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

(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

 

查看答案

唐朝时建立三司会审制,即刑部、大理寺和御史台三者共同审理案件,称“三司推事”,到清时,除沿用“三司”制外,如遇重大案件,则实行九卿会审制,即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会同吏、户、礼、兵、工部和通政司的官员共同审理。上述制度规定的实行

A. 表明监察机构逐渐呈现出独立性

B. 利于增强司法审判的公正性

C. 使皇帝权威不断得到强化

D. 易造成权力交叉,行政效能低下

 

查看答案

武则天当皇帝时,有人诬告宰相刘祎之受贿,武则天很生气,下令刘祎之停职审查。办案人员奉命向刘祎之出示了皇帝签发的敕书(命令)。结果刘祎之很愤怒也很不屑地说了一句:“不经凤阁鸾台(即中书省和门下省),何得为敕!”武则天大怒,干脆下令刘祎之“即家赐死”。对上述事件认识正确的是

A. 体现了君主权力至高无上

B. 三省体制导致宰相专权

C. 中书门下执掌最高决策权

D. 三生六部体制名存实亡

 

查看答案

下图为中国秦汉至唐初城乡结构示意图,对该图的描述符合史实的是(    )

A. 乡村自给自足状态被打破

B. 城乡之间交流日益频繁

C. 城市政治中心功能显著

D. 城乡之间道路四通八达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