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家评说黄宗羲思想“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道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下列黄宗羲思想中属于“新见”的是
A. 民本思想 B. 保留君主制
C. 工商皆本 D. 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鲁迅先生曾说,中国文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从汉字“龙”的四种书体的演变过程中,可以看出汉字
①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②由象形文字逐渐符号化,成为表音文字
③与书法相伴而生
④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A. ①④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历史学者王家范曾评论说:“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即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这里的“它”指的是
A. 田庄手工业
B. 民营手工业
C. 家庭手工业
D. 官营手工业
生产力水平低下是中国古代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一个重要原因,下列选项能体现这一原因的有
①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则兵强
②舍农桑,趋商贾……本末何足相供,则民安得不饥寒
③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④生之者其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西周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并确立了天子都城十二里(边长4.3公里)、公国都城九里(边长3.2公里)、侯伯国都城七里(边长2.5公里)、子男都城五里(边长1.7公里)的都城建制。以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都城规模的差异体现出各国经济实力的不平衡
B. 周王室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集权机制
C. 城市建制的确立反映了西周等级分封的特征
D. 确定了以宫殿、庙坛为中心的传统都城的建制
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对保持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发挥了积极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什么?据我的看法,中国文化的精髓就是“和谐”。自古以来,中国就主张“和谐”。„„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
——《季羡林说和谐人生》
材料二秦皇汉武统一中国,建立南北统一的文化,以《诗经》为代表的黄河文化和以楚辞为代表的长江文化互相融合为一,构成我们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主体,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文化进一步系统化,成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并经过长期的积累、叠加、发展而成为汉民族的文化传统,决定着我们民族精神状况的内容和活动方向。到了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与中原文化和长江文化的交融是依赖于政治的统一不同,佛学的传入则是纯粹的文化运动。它与汉文化区别如此之大,以致从佛教与儒家的冲突直到合一,其间经历了近千年。
——张国光《在历史的地平线上》
材料三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理学专求“内圣”的经世路线以及“尚礼义而不尚权谋”的致思趋向,将传统儒学的先义后利发展成为片面的重义轻利观念。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张载庄严宣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顾炎武在明清易代之际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慷慨呼号;文天祥、东林党人在异族强权或腐朽政治势力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无不漫润了理学的精神价值与道德理想。
——张岱年、方立克主编者《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四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诸子百家思想为例说明传统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
(2)材料二中反映了中国古代两次文化融合的分别在什么时期?各产生什么结果?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理学的新特点,并分析理学“重义轻利观”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4)据材料四,指出理学的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由“粗糙”趋向“精微”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