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有人说“政治是妥协的艺术”,也有人说“在中国政治中,妥协往往被视作不彻底,不革命...

有人说“政治是妥协的艺术”,也有人说“在中国政治中,妥协往往被视作不彻底,不革命到底的表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阿克顿说:“妥协是政治的灵魂,如果不是其全部的话”。达尔也说:“民主依赖妥协”。

材料二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因应对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稳定性”,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

——王希《原则与妥协》

材料三传统的主流历史叙事否认这场“大妥协”具有任何积极意义,认为它恰恰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性:大批旧官僚和立宪派“投机”革命,“篡夺”了革命果实;“大妥协”中优待清朝逊帝的做法,也为民国时的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但近年以来,已有一些研究论文试图对这场“大妥协”作出不同的评价。如喻大华……指出,对袁世凯的妥协是孙中山的战略和策略。一个维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要废于一旦,必须具备多种条件,绝非单凭武力能够解决,《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方首先提出,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

——章永乐《论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

材料四1919年5月4日下午1时,北京各校学生3000余人汇集天安门,现场悬挂北大学生“还我青岛”血书,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口号。随后发生学生大规模游行。5月5日,北京各大专学校总罢课。清华学生宣布“从今日起与各校一致行动”。1919年6月3日,北京学生因政府为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辩护,举行大规模街头演讲,当日170多名学生被捕。6月5日,全国各大城市罢课、罢工、罢市,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被监禁的学生获释。6月23日,徐世昌总统会见山东各界代表,表示政府已电令中国全权代表陆征祥从缓签字。6月28日,原定签约之日,中国代表团驻地被留学生包围,代表团发表声明,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五四运动大事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英国在光荣革命后又是怎样用“妥协”的方式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的?

(2)据材料二分析美国宪法能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的依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宪法制定中“多元利益的妥协”在国家结构形式上体现了哪两大原则?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于中华民国“大妥协”的不同评价,你持哪种观点并说明理由。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运动”的理解。

 

(1)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限制国王权力;18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制内阁,国王统而不治;1832年议会改革,进一步完善民主政治。 (2)依据:宪法创立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不同利益集团因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而谈判妥协修正。 原则: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含;分权与制衡。 (3)观点一:“大妥协”是消极的,“大妥协”是革命不彻底的表现。理由:袁世凯夺取了革命果实,中华民国名存实亡;为帝制复辟埋下祸根。 观点二:“大妥协”是积极的,是革命派的斗争策略。理由:“大妥协”加速了清王朝和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的覆灭;保存了革命力量,适当的“妥协”是武装斗争的有益补充。 (4)理【解析】 首次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目标明确表达出来(或“外争主权,内惩国贼”的口号);社会各阶层普遍参与,群众基础更加广泛;体现了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革命精神;领导者和主力军更加先进;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解析】(1)抓住设问“英国在光荣革命后”和“妥协”,据材料一“民主依赖妥协”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限制国王权力,18世纪中期形成责任制内阁,国王统而不治,1832年议会改革,进一步完善民主政治。 (2),第一小问据材料二“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可知宪法创立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据材料二“不同的利益集团因应对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可知不同利益集团因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而谈判妥协修正;第二小问抓住设问角度“国家结构形式”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是联邦制和民主共和制,政府、国会和法院之间分权与制衡,可知两大原则分别为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和分权与制衡。 (3)据材料三“否认这场“大妥协”具有任何积极意义,认为它恰恰体现了革命的不彻底性”、“已有一些研究论文试图对这场‘大妥协’作出不同的评价”和“对袁世凯的妥协是孙中山的战略和策略”可知观点有两个,分别是“大妥协”是消极的,“大妥协”是革命不彻底的表现和“大妥协”是积极的,是革命派的斗争策略,其实是要结合论据,即史实论述理由,支持第一种观点,可结合材料三“大批旧官僚和立宪派‘投机’革命,‘篡夺’了革命果实”和“‘大妥协’中优待清朝逊帝的做法,也为民国时的君主复辟埋下了伏笔”论述,支持第二种观点,可结合材料三“一个维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要废于一旦,必须具备多种条件,绝非单凭武力能够解决”和“《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方首先提出,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论述。 (4)问据材料四“现场悬挂北大学生‘还我青岛’血书,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口号”可知首次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目标明确表达出来,据材料四“北京各大专学校总罢课”、“举行大规模街头演讲”和“全国各大城市罢课、罢工、罢市,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可知社会各阶层普遍参与,群众基础更加广泛,同时可知领导者和主力军更加先进,据材料四“被监禁的学生获释”和“代表团发表声明,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可知体现了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革命精神,据材料四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是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有学者评价,欧洲文艺复兴的文化策略是温故以立新,彰往以察来,是在欧洲自身的思想资源基础上的再创造。这主要是基于文艺复兴

A. 旨在阐释欧洲古代文化的精髓

B. 以弘扬古典文化内在价值为终极目标

C. 意图复活古代欧洲的价值观念

D. 借助复兴古典文化宣传资产阶级思想

 

查看答案

《世界经济千年史》记载了一位欧洲航海家在探险活动中的新发现:“到圣诞节前夕,他已环绕非洲一圈,而且沿非洲东海岸访问了莫桑比克、蒙巴萨和马林迪。他发现那里的经济生活比西非要先进和丰富得多。”这位航海家最有可能是

A. 迪亚士

B. 哥伦布

C. 达·伽马

D. 麦哲伦

 

查看答案

徐葆耕在《西方文学十五讲》中说:在时间和空间关系上,传统语言结构完全遵循牛顿的时间与空间概念,倒叙部分都有清楚的交代。而意识流派的语言结构遵循的是柏格森的心理时间,牛顿时间完全被打成碎片,按心理活动予以重新组合。其中体现意识流派的语言结构的是(   

A.古典主义文学                    B.浪漫主义文学

C.现实主义文学                   D.现代主义文学

 

查看答案

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的15年后,赫鲁晓夫以丘吉尔谴责共产主义的力度批评了资本主义制度,“在两个体系的和平竞赛过程中,我们所有人都会看到资本主义在道义上已经遭到重大失败。人们日益意识到对于人类面临的迫切问题,资本主义一个都不能解决。变得越来越显而易见的就是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解决这些问题。”(《新全球史》)此时的苏联

A. 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B. 瓦解了帝国主义阵营

C. 强调意识形态的优越性

D. 获得了第三世界支持

 

查看答案

罗斯福称《全国工业复兴法》“是美国国会制定的最重要、最具深远意义的立法”。其主要依据是该法令

A加强了政府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B调整了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

C防止了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

D缓和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