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关条约》签订后,英国《泰晤士报》认为:辽东半岛的割让无损于英国的利益,按照协议的其他部分,英国的利益可能有所增进。以下“协议”可以被英国援引以“增进利益”的有
①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
②割让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给日本
③开放苏州、杭州等地为商埠
④日本可以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晚清思想家郑观应指出:“外人在我国旅居,不隶我国治下,只受彼国公使领事所辖,一如在本国然。”造成这种状况的不平等条约的条款是
A. “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寄居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
B. “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
C. “中国人与英国人交涉词讼,英人由管事官(即领事官)照办。”
D. “华英人民彼此友睦,各住他国者必受该国保佑身家全安。”
司马光在主持编撰《资治通鉴》时,对部分已经无法以确凿材料予以证实的事件,便以常理来推断其真伪虚实。这说明
A. 历史叙述带有陈述者的主观认识 B. 史料是构建历史认识的唯一要素
C. 历史叙述无法客观再现历史事实 D. 综合多种史料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 清朝前期以武立国
B. 六部分掌行政权力
C. 贵族特权不断削弱
D. 新的权力机构出现
“它排除了宰相的个人专权,相权过大而威胁皇权的政治危机,而且增强了决策施政的程序性和合理性,提高了行政效率。”材料中的“它”是指:
A. 秦汉三公九卿制度
B. 唐朝三省六部制
C. 元朝的行省制度
D. 明朝的内阁制度
钱穆先生说:“秦代之中央政府,较之西周武王成王时,其统一性,已远为进步。”其“进步”主要表现在
A.实行分封制
B.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
C.实行郡县制
D.德兼三皇,功过五帝,更号曰“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