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经济学家千家驹等人于1936年在广西百色等12县选择了78家农户进行比较详细的调查。调查结果是:78家的农作物收入平均每家为147元,而手工业收入平均每家为3.5元。这主要反映了
A. 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很不平衡
B.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影响极小
C. 农户经营多元化格局已经形成
D. 广大农民固守土地、手工业落后
朱元璋明令各府州县只能有一个大寺观,禁止四十岁以下的妇女当尼姑,并严禁寺院收儿童为僧,二十岁以上的青年愿意出家,须由父母申请,经官府批准,出家三年后还得赴京考试,不合格的遣发为民。这些规定
A. 使佛、道等宗教走向衰落
B. 有利于保障农业生产发展
C. 是为了提高僧尼的宗教水平
D. 是实行政治专制的重要表现
某学者指出,“历史上,好多地方政府、地方官没有任何自主权,没有任何地方的银子……发达地区往往在分裂的时候能得到有力发展。”这说明( )
A. 中央集权不利于社会发展 B. 分裂比统一更能促进社会进步
C. 过度集权会带来消极影响 D. 中央与地方分权是必由之路
下图是某考古资料对秦汉时期的墓葬、村落遗址和冶铁遗址出土的铁制农具的统计情况。该图客观上反映了秦汉时期
A. 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
B. 冶铁业以生产农具为主
C. 官营手工冶铁业发达
D. 铁器已得到全面的推广
在秦和几个同时代的诸侯国中,出现了一种朝着更加周密的中央政府制度和机构发展的趋势,官员担任的职务日益职业化和专业化。材料反映出( )
A. 周代宗法制日益瓦解 B. 君主专制已基本确立
C. 官僚政治正在形成中 D. 国家分裂趋势不断加强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05年,孙中山在《同盟会宣言》中强调:“满政府穷凶极恶,今已贯盈。义师所指,覆彼政府,还我主权。……在孙中山思索中华民族的出路时,一些新的革命性因素正逐渐形成。……1924年孙中山在《国民革命为解决中国内乱之法》演说中强调:“革命以来迭次发生乱事,均因各国援助一派武人,逞其野心所致。故非排除扰乱中国之外国势力,中国之统一和平乃决不可能。”
——摘编自王首燕《孙中山民族主义思想与“中国梦"的历史脉络》
材料二全面抗战爆发后,毛泽东代表中国共产党提出依据新三民主义的建国主张。他指出:“现阶段要实行历史规定的民族革命主义和民主革命主义”,因此,“现在的任务,是在全国范围内恢复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的革命精神,据以定出一定的政纲和政策,并真正而不二心地、切实而不敷衍地、迅速而不推延地实行起来”。
——摘自《毛泽东选集》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思想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2)综合两则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史实,围绕“理论创新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