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孔孟荀到董仲舒,儒学完成了由平民儒学到官方儒学...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孔孟荀到董仲舒,儒学完成了由平民儒学到官方儒学的第一次转型和跨越,自此以下,两千多年间,儒学一直充当着国家意识形态的角色。儒学由民间进入宫廷后,借助强大的国家机器,尤其是教育制度和人才选拔制度,使儒学得以广泛传播和普及,并不断向周边国家和地区渗透。然而,官方化儒学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推动儒学发展的同时,也腐蚀着儒学的机体,曲解了儒学的精神,扼杀了儒学的创造力,甚至败坏了儒学的声誉。

——颜炳罡《民间儒学何以可能?》

材料二元初统治者对文教、科举的不重视,大贡的知识分子不能进入仕途,他们或从事底层教育(书院、私塾),或进入底层政治系统,他们将理学的精神渗透在教育理念和地方政治治理中;还有一部分人因无法进入仕途,或选择隐逸著述,或选择创作杂剧糊口度日,他们在信仰上虽然出现危机,但是仍在一定程度上坚持着儒家信仰,理学在他们的作品,诸如诗词、杂剧、元曲中得到体现。仁宗延佑元年(1314年)科举恢复,程朱理学的典籍尤其是朱嘉《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科举考试的必备书目。

——朱军《元代理学与社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学完成由民间进入宫廷的第一次转型的背景和表现。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所反映的现象及其成因。

 

(1)背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儒学吸收阴阳、黄老、法家思想而进行自我调整。 表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重用儒者参政;设五经博士,宣扬儒家思想;中央到地方设立学校,以儒家经典为主要教育内容。 (2)现象:理学的民间化、社会化。 原因:宋代理学的兴起,影响逐渐扩大;知识分子仕途受阻;市民文化的繁荣;底层教育的发展;儒者的社会责任。 【解析】(1)第一小问背景从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以及汉代儒学形成背景回答;第二小问表现从汉代尊儒措施实行以及思想统一措施回答。 (2)第一小问现象依据材料二“理学的精神渗透在教育理念和地方政治治理中”“理学在他们的作品,诸如诗词、杂剧、元曲中得到体现”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从“理学兴起、市民文化繁荣以及儒学思想影响”等角度思考回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总督始设于明朝,明初常遣尚书、侍郎、都御史至地方解决紧急问题或安抚军民,这些总督因事而设,事毕即撤;明朝中叶,总督近于定制,管辖范围在一省之上,多至五省,其作用主要是协调各省关系,防止各地方之间因互不相属而互相推诿。总督职位的设置

A. 约束了官员权力滥用

B. 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C. 削弱了地方三司分权

D. 有效防止官员的腐败

 

查看答案

唐高宗时的薛元超以父荫袭爵后擢升宰相,却因“不以进士擢第”而抱憾终身;唐宗室子弟李洞因屡困于科场,曾赋诗:“公道此时如不得,昭陵恸哭一生休。”这表明唐朝科举制度

A. 打破了宗室势力对官职的把持

B. 改变了士人的仕途观

C. 强化了士人崇儒入世的观念

D. 维护区域人才选拔公平

 

查看答案

北宋时期,政府在科举考试时实施了一些如别头试(将与考官有亲属关系的考生与常规考生分开考试,其阅卷、命题自成一体)、糊名法(指将考试考生的试卷上姓名、籍贯、年龄等信息密封起来)等措施,并取得一定成效。这些措施意在说明

A. 政府加大对考官的管理

B. 科举制已经走向了完善

C. 根本上杜绝了考试作弊

D. 政府注重选拔人才质量

 

查看答案

关于李渊起兵反隋,《大唐创业起居注》记载,李渊对李世民说隋历将尽,吾家继膺符命,不早起兵者,顾尔兄弟未集耳,《资治通鉴》则称:“渊大惊曰:‘汝安得为此言,吾今执汝以吿县官。’”经过李世民反复劝说,李渊对李世民说吾儿诚有此谋,事已如此,当复奈何,正须从之耳。”这反映出

A. 历史事实可以通过历史叙述来呈现

B. 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C. 文字史料可能带有一定的主观因素

D. 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查看答案

唐代谏官,多由门下省长官选取有学问、有气节的人充任,他们随从在宰相身旁,宰相有时不便同皇帝讲的话,多由谏官来讲。这反映出唐代谏官制度

A. 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先河

B. 改变了三省的运行机制

C. 有助于决策层沟通和谐

D. 有效限制君主独断专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