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986年4月到6月,《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和很多地方报纸,都...

1986年4月到6月,《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和很多地方报纸,都集中报道了不少在企业改革中有良好表现的先锋人物被反对改革的既得利益者打击诬告的事件。这些报道旨在

A. 宣传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B. 打破教条主义的长期束缚

C. 纠正官僚主义的工作作风

D. 营造推进改革的社会氛围

 

D 【解析】材料“《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和很多地方报纸”“在企业改革中有良好表现的先锋人物被反对改革的既得利益者打击诬告”表明当时中央通过这种方式来营造改革的风气,推进改革的开展,故D项正确;材料中时间是“1986年4月到6月”,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故A项排除;B项是指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官僚主义的作风,故C项排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如表:为建国初期粮食产量增长率(1950-1957)统计表(据《中国统计年鉴》1983年)。

年度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1956年

1957年

 

14.34%

8.05%

12.34%

1.74%

1.59%

7.84%

4.57%

1.2%

 

 

据此可知,当时

A. 国民经济结构比例严重失调

B. 工业化推动了农业迅速发展

C. 个体经营方式阻碍农业发展

D. 国家政策直接影响农业发展

 

查看答案

1930年,武汉、长沙、广州等南方的大中城市,陡然增加了许多豪绅地主,尤其是江西的南昌、赣州等地,更是在短时间内涌入了十多万地主及其家属。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国内发生严重经济危机

B.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实践

C.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阻

D.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影响

 

查看答案

康有为在回忆公车上书时,称都察院拒收其上书。但现代学者通过研究清朝军机处档案,发现在康有为所称“不收”其上书的当日,都察院代奏了官员、举人反对签订《马关条约》的上书共计15件。对此认识合理的是

A. 口述史料的可信度低于文献史料

B. 历史事实的重构主要靠逻辑思辨

C. 结合不同类型史料即可复原历史

D. 史料解读应辨析作者的主观意图

 

查看答案

下表所示两地行会组织形式构成的变化

上海、汉口两地行会组织形式构成表

(注:同业者,指同一行业的人组成的行会。同乡者,指同一地区的各种行业的人组成的行会。)

A. 导致了传统行业大量消亡

B. 反映了社会分工进一步发展

C. 标志着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D. 表明两地经济发展水平相当

 

查看答案

明朝后期,皇室贵族大量掠夺民田,以致明末农民战争提出了“均田免粮”的口号。清初推行“更名田”,承认了农民夺占明朝藩王庄田的事实。这表明

A. “更名田”消除了满汉民族矛盾问题

B. 农民战争导致了社会秩序的混乱

C. 清初统治者接受了“均田免粮”思想

D. 人民群众的斗争推动了社会发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