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43年起,美国开始考虑对中国南海...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43年起,美国开始考虑对中国南海诸岛的处理问题,提出“将根据安全需要对此前由日本统治的太平洋岛屿进行安排”。并制定了三种方案:交还给中国,交给法国和国际托管。在日本投降后,美国政府提出了新方案,规定日本必须放弃战争期间内占领的南沙群岛等地区的领土,却没有确定由谁接收,仅仅将南沙群岛定为“非托管区域”。1947年3月,美国在“对日和约”草案中明确指出日本在南海地区应放弃的岛屿包括“东沙岛、南沙群岛和西沙群岛,或者南海中的任何其他岛屿”。

1950年,美国的态度发生了显著变化。1951年3月对日和约草案依然未提及南海诸岛归属问题,仅在涉及到中国领土的部分规定:“日本放弃对朝鲜、台湾和澎湖列岛的所有权利、权利根据和要求”。后在法国要求下,才决定在草案中规定:“日本放弃对南沙群岛及西沙群岛之一切权利、权利根据与要求”。最终的《旧金山对日和约》基本上沿用了这一措辞。

——摘编自栗广《美国对南海诸岛归属问题的考量与行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美国南海政策的核心内容,并简析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美国的南海政策。

 

(1)核心内容:要求日本放弃南海岛屿的一切权利。模糊在南海主权归属问题上的立场,将南海作为其亚洲遏制战略组成部分。 原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战后美苏冷战局向的形成;中国革命的成功,新中国的建立;维护美国国家利益的需要。 (2)侵犯了中国领土主权;为美国介入南海事务埋下伏笔,有利于美国推行其全球扩张战略;加剧了南海争端,不利于地区内部的和平;导致南海问题国际化、复杂化。 【解析】(1)从材料“规定日本必须放弃战争期间内占领的南沙群岛等地区的领土,却没有确定由谁接收,仅仅将南沙群岛定为“非托管区域””“1951年3月对日和约草案依然未提及南海诸岛归属问题”中可以概括出二战后美国南海政策的核心内容。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二战胜利 、美苏两极格局、新中国的建立等方面来分析得出第二小问的答案。 (2)从材料“1951年3月对日和约草案依然未提及南海诸岛归属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中国领土主权、美国的全球战略、南海问题等方面来分析得出答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材料:明朝中后期,官场“纪纲不肃,法度不行,上下务为姑息,百事悉从委徇,以模棱两可谓之调停,以委曲迁就谓之善处”,重形式而不求实效的风气弥散。1573年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开展了一系列改革。首先,根据《大明会典>的相关内容,制定“考成法”(即考察成效之法),旨在实现“上有立法下必行之,上有言下必听之效之”。“考成法”规定:六部把要办的公事一条一条登记造册,一式三份,一本留部,一本送六科监察(六科监察与六部相对,用以监察六部。六部尚书为二品,而六科最高官才七品,但六科具有纠劾、封驳六部的权力),再一本交内阁查考。还将宦官统率六科、稽查章奏权移交内阁,由内阁牵头,一件一件研究,根据轻重缓急,限令各部和各地按期完成。每月考核,逐年总结,完成之后一一注销。根据考核结果,评定官员政绩,决定升降奖惩。“考成法”的实施,形成了以六科督促六部,以六部督促诸司以及地方抚、按,最后再由内阁直接控制六科,掌握对各级官吏的监察大权的严密而完整的考成系统。

一--据马立成《历史的拐点:中国历朝改革变法实录》

(1)根据材料,指出张居正实施“考成法”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施“考成法”改革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概况“考成法”改革的突出特点。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表

 

时期

与井有关的历史事物名称

古代中国

井田、乡井、井里、市井、井巷、屎壳郎胡同(蒙语;甜水井)、天井、井漏、龙井、井神、祭井、墨井、煤井、盐井、井灌、井绳、立井水车、坎儿井、尧井、庄子井、状元井、文君井、昭君井、胭脂井等。

近现代中国

唐山矿一号矿井(洋务派兴办的新式矿井)、红军井、红井(碑文: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王震井、抗日井、萨55井(铁人王进喜第一口油井)、机械钻井、海洋钻井平台、酒井坊井遗址博物馆等。

 

 

——据吴裕成《中国的井文化》等

“井”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表为古代中国和近现代中国与井文化有关的历史事物名称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名称,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查看答案

(题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的竞争环境,强化了人们对各自国家的认同。秦统一中国使一统天下的国家观获得政治上的实现。到了西汉,“大一统”的国家观念更进一步地被意识形态化。自汉魏之际开始,对国家忠诚被凸显出来,唐平定安史之乱过程中的很多例证,也证明了这一点。两宋士人基本达成一种道德共识:凡沾旧国一命之恩者。不应再改仕新朝。面对金兵的南下,华北民间自发组织的“民兵”、“忠义军”等抗金武装表现突出。清代在修撰《明史》时也专设《贰臣传》以待明朝降臣,这可看作是加强国家认同的一种举措。

——摘编自姚大力《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与国家认同》

材料二:1894年,孙中山成立兴中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后来,同盟会在政纲中又阐述了排满革命、推翻帝制、建立共和之间的逻辑。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在就任临时大总统的誓词中庄严宣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随后,在清帝退位诏书中也承认:“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位共和立宪国体”。这表达出满洲人对新国家的认同。

——据《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清帝退位诏》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古代中国传统国家观的变化趋势,并简析这些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传统国家观相比,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国家观有何发展,并对其予以简要评价。

 

查看答案

18世纪,德国媚法之风盛行,但在音乐领域,却涌现出了多位誉冠欧洲的音乐家。巴赫被誉为“欧洲音乐之父”,亨德尔被贝多芬称为“我们之中的最伟大者”,格鲁克被称为“领先于时代的最伟大的歌剧作曲家”……德国音乐的成就

A. 使德国文化摆脱了法国的影响

B. 表明德国人更具浪漫主义情怀

C. 有助于德意志民族的政治统一

D. 导致了法德矛盾冲突日益加剧

 

查看答案

1803年,美国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约翰·马歇尔在“马伯里诉麦迪逊案”时作出判决:法院不能行使宪法没有授予的权力,国会通过的立法如果违背宪法则无效。从而确立了最高法院有权审查国会立法或总统行政命令是否违宪的司法审查制度。该制度的确立

A. 剥夺了国会的立法权限

B. 打破了权力的制衡机制

C. 保证了总统的依法行政

D. 维护了宪法的至上权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