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抗日持久战,国民党把抗战命运寄托在英、美、法、苏各国与中国“共同一致来打日本”之上。而中国共产党则认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这表明两党认识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
A. 持久抗战的理论基点
B. 中国抗战的基本性质
C. 抗战坚持的战略原则
D. 抗战进程的发展方向
据国民政府的官方统计,某年全国的“反动刊物“比上一年年增加了90%,其中共产党的刊物占54%。“某年”共产党的刊物宣传的主题应该是
A. 发动工农群众支持北伐战争
B. 领导根据地军民的土地革命
C. 宣传敌后游击战和持久抗战
D. 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主张
1915年为反对日本逼迫袁世凯签《二十一条》,各地纷纷爆发了抵制日货运动。在这次风潮中,中国的民族工业第一次打出了“中国人用中国货“的口号,数以百计的工厂涌现出来。生产中国货以替代流行的日货。这次抵制日货运动
A. 是近代提倡国货运动的开端
B. 是一场彻底的反帝爱国运动
C. 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 粉碎了日本独占中国的的阴谋
张太雷在《中国革命运动和中国的学生》中说,“在五四运动之后,这种对旧社会思想的攻击几乎完全停顿,一切新出版物都换了战斗方面”,局限于政治斗争了。这反映
A. 思想界全盘否定传统文化
B. 对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
C. 十月革命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
D. 新文化运动已经走向终结
孙中山说:“从前为清政府所制,欲开发而不能,今日共和告成,措施自由,产业勃兴,盖可预卜。然不可不防一种流弊,即资本家将从此以出是也。”为此,孙中山
A. 全力投身民国实业发展
B. 提出了“耕者有其田”
C. 与中国共产党实行合作
D. 主张应该“节制资本”
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同时指出“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陈旭麓的论述旨在强调
A. 袁世凯上台具有必然性 B. 袁世凯上台符合法律程序
C. 社会动荡需要强势人物 D. 袁世凯上台利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