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十三年,孙中山谈道:“民生主义究竟是什么东西呢?民生主义就是共产主义,就是社会主义。所以我们对于共产主义,不但不能说是和民生主义相冲突,并且是一个好朋友。”由此可见,此时的三民主义( )
A.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B.促进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C.是反资本主义的革命纲领 D.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题文)著名学者任鸿隽在1915年创刊的《科学》发刊词中指出:“世界强国,其民权国力之发展,必与其学术思想之进步为平行线,而学术荒芜之国无幸焉。”据此可知,任鸿隽主张
A. 民主制度必须与科学思想相结合
B. 科学救国是近代中国的唯一出路
C. 科学革命比政治革命更显得重要
D. 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开始发生转移
下列图片中,体现20世纪第一个十年间中国社会发展方向的是
A.
B.
C.
D.
王尔敏在《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中写道:“自1840年以来,各时代思想特征虽十分不同,流派分立,各具理说,个别概念之琐屑,复不可胜计。而最基本之原始动力则是完全一致的。”文中的“原始动力”应是指
A. 师夷长技的爱国情怀
B. 全盘西化的政治期望
C. 救亡图存的强烈愿望
D. 各谋其利的阶级诉求
1919年7月,进步报刊《每周评论》提出:“真正的解放,不是央求人家网开一面……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把他打破,从黑暗的牢狱中,打出一道光明来。”同时期的《南开日刊》宣称:“只要有干涉政治的决心,不怕政府不顺从民意。”这表明当时
A. 知识阶层具有参与政府管理的意识
B. 广大民众开始拥有决定国家政策的权力
C. 进步知识分子对社会变革方式有了新认识
D.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深入的传播
“冲击—回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下列选项中,不符合这一模式的对应关系的是( )
A. A
B. B
C. C
D.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