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1月,孙中山说:“我等同在弱小民族之中,我等当共同奋斗,反抗帝国主义国家之掠夺与压迫。”又提出民族主义主张:“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材料反映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观是
A. 推翻以满洲贵族为主的清朝统治
B. 处理好国内民族关系,体现民族平等思想
C. 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世界弱小民族
D. 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废除国内的民族压迫
1924年11月,孙中山以大元帅身份公布了《工会条例》。下列是条例中的某些条款,这些规定
A. 体现了旧三民主义的新发展
B. 表明其政治立场发生根本改变
C. 倡导国共合作实现社会主义
D. 背离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方向
民国法学家王宠惠曾针对民国初年根本法制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强调:“宪法之制定,有二要义焉:一曰,宪法者非因一人而定,乃因一国而定也。二曰,宪法者非因一时而定,乃因永久而定也。”以该学者视角判断,下列属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存在的问题是
A. 倡导“中国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B. 通过法律确立民主共和制度
C. 革命派想借此约束限制袁世凯专权
D. 实行民主宪政而非专制政治
“他所宣传的既不是完全准确的中国传统社会学说和政治思想,也不是纯粹的西方近代政治学说,而是经过深入而独特的思考,按照现实政治斗争的需要加以改造而形成的理论……社会政治价值远远高于学术价值。”下列著作中最能体现该“理论”的是
A. 《海国图志》
B. 《孔子改制考》
C. 《变法通议》
D. 《文学革命论》
1875年,郭嵩焘奏称:“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其强,又末中之一节也……将谓造船、制器,用其一旦之功,遂可转弱为强,其余皆可不问,恐无此理。”这一认识
A. 是中体西用论的具体表述
B. 对洋务派的思想有所突破
C. 反映了顽固派的政治主张
D. 奠定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
马文·佩里在《西方文明史》中写道:“卢梭给旧秩序带来的威胁超过启蒙运动时期其他任何思想家。他的理论被视为具有真正的革命性,是对国王、教会和贵族权力的直接挑战。法国大革命期间,他的名字被用来为民主制度申辩。”这一评价主要是基于卢梭提出
A. 抨击等级制度的平等观念
B. 防止君主独裁的分权思想
C. 倡导君主立宪的政体形式
D. 捍卫人民主权的民主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