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曾感叹: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为消除这一苦恼,他采取的措施是
A. 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B. 废除丞相确立内阁制度
C. 授予内阁大学士以票拟权
D. 设立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汉朝实行的察举制度有各种名目,如孝廉、茂才异等(才学出众)、贤良方正、孝悌力田(孝父母,爱兄弟,勤恳种田).由此可见,察举制度选官的主要标准是
A. 品行、才学
B. 家庭背景
C. 个人声望
D. 考试成绩
假如有一名秦朝的政府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除了将大臣们的奏章归纳整理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那么,这个政府高官应是
A. 丞相
B. 御史大夫
C. 太尉
D. 郡守
“亲情是缘,相聚是缘”,这是自古以来就深存于每一个中国人心底的情结。追根溯源,下列制度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
A. 世袭制
B. 宗法制
C. 分封制
D. 郡县制
“法治”的主张在中国历史悠久,从古代到近代,不同时期的“法治”思想值得我们研究和思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塞民以法,而名地作矣。……国之乱也,非其法乱也,非法不用也。国皆有法,而无使法必行之法。……故善治者,刑不善而不赏善,故不刑而民善。不刑而民善,刑重也。刑重者,民不敢犯,故无刑也。而民莫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故不赏善而民善。
——《商君书·画策》
材料二盖君子之为政,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如其不能立法,而欲人人悦之,则日亦不足矣。使周公知为政,则宜立学校之法于天下矣;不知立学校而徒能劳身以待天下之士,则不唯力有所不足,而势亦有所不得也。
——王安石《周公》
材料三明定国是,与海内更始,自兹国事付国会议行,纡尊降贵,延见臣庶,尽革旧俗,一意维新,大召天下才俊,议筹款变法之方,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夫如是则庶政尽举,民心知戴。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商鞅的“法治”主张和“法”的职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法治”思想所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回答王安石认为实现“天下治”的方略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中“立学校之法于天下”的具体措施。
(3)有学者将戊戊变法看作是“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试从材料三的法治主张说明这一观点。
(4)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以来“法治”思想发展的特征。
学术界对中国古代的官僚政治有不同的看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太宗曰:“(隋文帝)此人性至察而心不明。恒恐群臣内怀不服,不肯信任百司,每事皆自决断。朕意则不然,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吴兢《贞观政要》
材料二(嘉庆曰)我朝列圣相承,乾纲独揽,皇考高宗纯皇帝临御六十年,于一切纶音宣布,无非断自宸衷,从不令臣下阻挠国是。即朕勤政以来,办理庶务,悉尊皇考遗训……而至用人行政,令出惟行,大权从无旁落。
——清·梁章钜《枢垣纪略》
材料三钱穆认为,中国过去的政治纵要说它是专制,也不能不认为还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开明的专制。它也自有制度,自有法律,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来决定一切的。按照他的叙述,唐朝的中央政府组织则更较汉代进步,它影响了以后一千多年的政治制度建设。体制、观念上的进步不仅体现在此,更是有把政权开放给全国各地,不断奖励知识分子加入仕途。而王亚南则认为是完全的君主专制。他指出,中国的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地主经济基础上的专制政治的产物。
——毛凯贤《中国官僚政治的历史评价:钱穆与王亚南的分歧》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与隋文帝相比,概括指出唐太宗在处理政事的做法。
(2)据材料二,概括清朝前期政治的主要特点,该特点反映了什么本质问题?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三中钱穆与王亚南对中国古代中央运行机制的观点,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