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曾这样评论颁布于19世纪后期的欧洲某国宪法:这部宪法“含糊不清,残缺不全。承认‘共和国总统’这一职衔,却没有明确规定政治体制,而且这部宪法还可以同样适合于君主制。”这反映了当时该国
A. 政治派别复杂且各具实力 B. 启蒙思想不够充分
C. 第一次工业革命尚未完成 D. 容克贵族势力强大
下图是由丁聪、方成、华君武等老一代漫画家于1956年集体创作的《万象更新图》:
注:“在漫画的前面,有一首长达四页的“万象更新”解说诗,题目为《作家们掀起一个创作的高潮!》,《万象更新图》画面中有名有姓的作家就有一百多人,如:茅盾、老舍、周扬、巴金、冰心、赵树理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作家杨沫创作长篇小说《青春之歌》与这幅漫画创作时代背景不同
B. 现代京剧《红灯记》、《沙家滨》等样板戏与这幅漫画创作背景相同
C. 这是一幅反映文艺工作者投身于火热生活贯彻“双百方针”的漫画
D. “双百方针”鼓舞下漫画所体现的这种蓬勃发展势头得到长期延续
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工农业产品价格存在严重的“剪刀差”(工农业产品交换时,工业品价格高于价值.农产品价格低于价值所出现的差额),苏联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 限制农村私有制的发展
B. 为工业化积累资金
C. 保证社会主义公有制
D. 维护计划经济体制
王希在《原则与妥协》中指出:利用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谈判和妥协使旧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修正,使新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产生,宪法的生命力因此小断得到更新,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该材料反映的是
A. 代议制民丰 B. 总统制政体 C. 两党制特色 D. 联邦制机制
德国历史学家阿道夫·冯·哈纳克在《教义史》一书中对欧洲某一历史时期这样写道:“较为保守的人士徒劳无益的抱怨,没有什么是神圣的了;上帝自己也受到审查了,《圣经》被要求在理性的法庭上提交自己的证明材料。”该历史时期应该是( )
A.宗教改革时期 B.文艺复兴时期
C.启蒙运动时期 D.工业革命时期
一位政治家在演讲中提到:“一个公民只要有任何长处,他就会受到提拔,担任公职;贫穷也不再是障碍物,不管他的境况有多黯淡。”这一现象最早出现于( )
A. 梭伦改革时期
B. 伯利克里担任首席将军时期
C. 查士丁尼统治时期
D. 克利斯提尼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