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在厦门,大批的美国床单、衬衣布、斜纹布发生积压,卖不出合适的价格”。造成以上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 美国商品的盲目输出
B. 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
C. 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D. 中西消费观念的差异
清末历史教科书大多认为鸦片战争是清初以来中国诸多对外交涉事件中的一种。民国成立后,历史教科书开始关注它对中国的重大影响,20世纪30年代前后一批史学专著则认为它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但与这些史著不同的是,历史教科书一而认为它是列强侵略中国之始,一面仍然采用明清之际是中国近代史开端的说法。据此可知,民国时期
A. 民族危机的加剧导致教科书编写激进 B. 历史教科书侧重宣传五族共和理念
C. 历史教科书重视近代国家观念的塑造 D. 教科书编写与学术研究成果保持同步
有学者指出:明朝完整的科举考试共有三场,不仅包括《四书》《五经》的记诵,还包括诏诰、表、判和策问等内容,八股文只占第一场中的一小部分。假如只知道有第一场,那么这个所谓科举,只不过是其全部内容的1/4甚至1/5而已。这材料旨在说明
A. 科举考试存在复杂程序
B. 应该全面评判科举制度
C. 八股文不利于人才选拔
D. 应辩证评价八股文考试
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
A. 皇权渐趋衰弱 B. 君主集权加强 C. 内阁取代六部 D. 首辅权力失控
有史学家认为,“汉朝的宰相是颇有实权的。全国的政治,都以相府为总汇……自霍光秉政,自领尚书,宰相都用年老无气和自己的私人,政事悉由宫中而出,遂不能有正色立朝之臣。”上述材料反映作者主要的观点是
A. 武帝设中朝制度起到了加强专制的作用
B. 相权的削弱是导致西汉后期政治腐败的原因
C. 皇权的加强和相权的削弱反映古代政治发展趋势
D. 尚书省作为三省之一主要掌握政府行政之执行权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 )
A. 礼仪与政治分离 B. 从人治到法治
C. 国家管理制度化 D. 为民主政治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