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分别是战国时期中国的《法经》与古罗马的《十二...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分别是战国时期中国的《法经》与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结构与内容归纳表。

内容

说明

《盗》

“盗”是指窃取财货

《贼》

“贼”是指对人身的侵犯,也包括犯上作乱

《网》

“网”即“断狱”,是审断罪案的法律

《捕》

“捕”即“捕亡”,是有关追捕逃亡的法律

《杂》

“杂”是对“轻狡、越城、博戏、假借、不廉、淫侈、逾制”等七种违法行为的惩罚

《具》

“具”是根据犯罪情节和年龄情况,对判罪定刑加重或减轻的规定,相当于现代刑法典的总则部分

标题

主要内容

备注

 

第三表:执行

有关裁决执行的规定

主要是有关债务的执行

 

第四表:家长权

有关家内身份的规定

 

 

第五表:继承和监护

有关遗产继承和债务继承及监护的规定

 

 

第六表:所有权和占有

有关所有权的转移、占有、纠纷裁定等规定

出现了“现金借赁”“要式买卖”等契约

 

第七表:土地和房屋

有关相邻关系的规定

 

 

第八表:私犯

有关伤害、盗窃、诈骗等规定

但以刑罚制裁的共有10条,其余作民事处罚

 

第十条:宗教法

有关丧葬方面的宗教仪式和习俗的规定

 

 

第十二条:后五表的补充

有关祭品和债权及占有的规定

 

 

 

阅读表中的相关历史信息,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论,逻辑清晰)

 

论题:不同的经济基础决定了不同的阶级目的。 阐述:《法经》是通过统治者自身政治变革而形成的,建立在封建自然经济的基础之上,旨在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维护以君主为代表的统治阶级利益。从内容看,《法经》将“盗”“贼”放在法典之首,《杂法》中亦有诸多有关“逾制”罪名的规定,显现出《法经》积极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和等级秩序的意图;而由于《十二铜表法》是平民与贵族斗争妥协的产物,它既要反映贵族的意志,也必然要反映一些平民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利益诉求。要特别说明的是,虽然罗马以自然经济为基础,但其奴隶制商品经济的发达程度亦达到很高水平,所以其法律要服务于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结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上的法经和建立在农商并重基础上的罗马法反映了不同的阶级利益,体现了不同的目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概括材料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在总体上具有一定难度,属于观点评析题,解答本题,要做到:一、要对材料所表述的史实进行准确归纳、概括,二、对提炼出来的相关观点,要结合所学相关史实进行论证说明,做到有理有据,论证说明要充分,符合史实,言之有理,言之成文。例如,第一.根据材料“战国时期中国的《法经》与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结构与内容归纳表”等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归纳观点为不同的经济基础决定立法的内容,体现了不同的阶级目的。第二.根据材料《法经》的内容‘ 盗、贼、逾制”等、“执行、家长权、继承和监护、所有权和占有”等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各自的内容、目的等方面分析思考。例如,第一.根据材料“战国时期中国的《法经》与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结构与内容归纳表”等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归纳观点为不同的经济基础决定了立法内容,体现了不同的价值取向。第二.根据材料《法经》的内容‘ 盗、贼、逾制”等、“执行、家长权、继承和监护、所有权和占有”等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立法的根源(即经济基础方面)分析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整体分析:本题以中国《法经》与古罗马《十二铜表法》等为材料,主要考查《法经》与古《十二铜表法》的认识,难度较大,主要综合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作为东西方古代最重要的法典,《法经》与《十二铜表法》对各自所属的中华法系和罗马法系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以地球上最大之民族,而能建设适于天演之国家,则天下第一帝国之徽号,谁能篡之?特不知我民族自有此能力焉否也?有之则莫强,无之则竞亡,间不容发,而悉听我辈之自择。

——梁启超《论民族竞争之大势》(1902年)

惟是兄弟曾听见人说,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满洲民族,这话大错。民族革命的原故,是不甘心满洲人灭我们的国,主我们的政,定要扑灭他的政府,光复我们民族的国家。

——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1906年)

吾国今日既曰五族共和矣;然曰五族,固显然犹有一界限在也。欲泯此界限,以发扬光大之,……建设一大中华民族。

——孙中山《<国民党恳亲大会纪念册>序》(1921年)

材料二中世纪时,天主教之势力空前强大并占据支配地位,封建割据严重,王权弱小。14、15世纪情况发生了变化……一些国家的君主也要求摆脱天主教会的束缚,加强中央集权。到15、16世纪,西欧的英、法、西班牙等国先后形成为统一的民族国家,并且出现了以专制君主为核心的加强中央集权的趋势。

——崔爽《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材料三这是从15世纪下半叶开始的时代,国王的政权依靠市民打垮了封建贵族势力,建立了巨大的、实质上的以民族为基础的君主国,而现代的欧洲和现代的资产阶级社会就是在这种君主国里发展起来的。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导言》

(1)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的基本观点;指出孙中山民族国家观念的变化,并说明辛亥革命对现代国家转型的贡献。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5、16世纪推动英、法等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影响。综合以上材料,比较近代欧洲与中国寻求建立民族国家进程的不同。

 

查看答案

2011年,德国和法国共同编撰的“讲述欧洲历史的教科书”历时五年终于完成。创造了编撰共同历史教科书的德法模式,即“双方一直磨合到彼此就大部分争议问题达成共识,再开始共同撰写教科书”。编者认为这套书的最终目的,是鼓励学生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历史,不会只给一种答案。据此判断,编撰此书体现了

A. 价值判断高于史实判断

B. 对于民族国家身份的认同

C. 历史共识需要批判思维

D. 批判思维比历史真实重要

 

查看答案

当前,人们提到或使用“全球化”一词时,往往没有将“全方位的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进行明确区分,而是将特定和有限度的“经济全球化”省略为“全球化”。出现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目前

A. 人们对全球化的理解逻辑混乱

B. 全球化主要表现为经济全球化

C. 全球化的政治意图被刻意淡化

D. 全球化的经济意义被刻意彰显

 

查看答案

1987年,英、法、意等12国签署了单一欧洲文件,一致同意制定共同的生产标准,消除资本流动的障碍,寻求统一的税率,相互承认别国颁发的专业和商业执照,遵守共同的劳动权利宪章。各国将共同创建一个“没有国界的欧洲”。该文件的签署

A. 启动了欧洲经济的多领域合作

B. 为欧盟成立奠定基础

C. 表明了欧洲政治一体化的实现

D. 为欧元发行扫清障碍

 

查看答案

1971年,作为不结盟运动成员国的印度与苏联签署了《印苏和平友好合作条约》,规定在任何一方遭到进攻威胁时,双方应采取有效措施以保证和平与安全。该条约

A. 凝聚了不结盟运动的力量

B. 扩大了社会主义阵营

C. 影响了美苏“冷战”态势

D. 促成了中美关系改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