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美国杜邦公司的历史是两个多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 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美国杜邦公司的历史是两个多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

缩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20年,关闭了威尔明顿市郊的火药厂。

1922—1925年,研发出快干型耐磨亮漆,用于汽车生产;制造出成本低廉且耐用的塑胶产品。

1929—1943年,发明尼龙;研制出可用于音像磁带、雨衣、不粘锅等产品的新型涂料。

1958年,成立公司国际部。此后,海外投资持续增长。

             ——据胡国成《美国现代化工之父——杜邦》等

据材料,概括指出杜邦公司自1920年起进行了哪些战略调整,并分别说明其历史背景。

 

由军用生产为主转向民用生产为主(或由火药生产为主转向化工行业的多个领域);背景:一战后,出现了和平局面;美国经济进入繁荣时期。 扩大海外市场,增加海外投资。背景: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二战后确立了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解析】由材料“关闭了威尔明顿市郊的火药厂”说明杜邦由军用生产为主转向民用生产为主。由时间“1920年”,联系所学,一战后,出现了和平局面;美国经济进入繁荣时期。由材料“成立公司国际部。此后,海外投资持续增长。”说明杜邦扩大海外市场,增加海外投资。由时间“1958年”,联系所学,可知济全球化迅速发展;二战后确立了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面分别是战国时期中国的《法经》与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结构与内容归纳表。

内容

说明

《盗》

“盗”是指窃取财货

《贼》

“贼”是指对人身的侵犯,也包括犯上作乱

《网》

“网”即“断狱”,是审断罪案的法律

《捕》

“捕”即“捕亡”,是有关追捕逃亡的法律

《杂》

“杂”是对“轻狡、越城、博戏、假借、不廉、淫侈、逾制”等七种违法行为的惩罚

《具》

“具”是根据犯罪情节和年龄情况,对判罪定刑加重或减轻的规定,相当于现代刑法典的总则部分

标题

主要内容

备注

 

第三表:执行

有关裁决执行的规定

主要是有关债务的执行

 

第四表:家长权

有关家内身份的规定

 

 

第五表:继承和监护

有关遗产继承和债务继承及监护的规定

 

 

第六表:所有权和占有

有关所有权的转移、占有、纠纷裁定等规定

出现了“现金借赁”“要式买卖”等契约

 

第七表:土地和房屋

有关相邻关系的规定

 

 

第八表:私犯

有关伤害、盗窃、诈骗等规定

但以刑罚制裁的共有10条,其余作民事处罚

 

第十条:宗教法

有关丧葬方面的宗教仪式和习俗的规定

 

 

第十二条:后五表的补充

有关祭品和债权及占有的规定

 

 

 

阅读表中的相关历史信息,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论,逻辑清晰)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以地球上最大之民族,而能建设适于天演之国家,则天下第一帝国之徽号,谁能篡之?特不知我民族自有此能力焉否也?有之则莫强,无之则竞亡,间不容发,而悉听我辈之自择。

——梁启超《论民族竞争之大势》(1902年)

惟是兄弟曾听见人说,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满洲民族,这话大错。民族革命的原故,是不甘心满洲人灭我们的国,主我们的政,定要扑灭他的政府,光复我们民族的国家。

——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1906年)

吾国今日既曰五族共和矣;然曰五族,固显然犹有一界限在也。欲泯此界限,以发扬光大之,……建设一大中华民族。

——孙中山《<国民党恳亲大会纪念册>序》(1921年)

材料二中世纪时,天主教之势力空前强大并占据支配地位,封建割据严重,王权弱小。14、15世纪情况发生了变化……一些国家的君主也要求摆脱天主教会的束缚,加强中央集权。到15、16世纪,西欧的英、法、西班牙等国先后形成为统一的民族国家,并且出现了以专制君主为核心的加强中央集权的趋势。

——崔爽《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材料三这是从15世纪下半叶开始的时代,国王的政权依靠市民打垮了封建贵族势力,建立了巨大的、实质上的以民族为基础的君主国,而现代的欧洲和现代的资产阶级社会就是在这种君主国里发展起来的。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导言》

(1)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的基本观点;指出孙中山民族国家观念的变化,并说明辛亥革命对现代国家转型的贡献。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5、16世纪推动英、法等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影响。综合以上材料,比较近代欧洲与中国寻求建立民族国家进程的不同。

 

查看答案

2011年,德国和法国共同编撰的“讲述欧洲历史的教科书”历时五年终于完成。创造了编撰共同历史教科书的德法模式,即“双方一直磨合到彼此就大部分争议问题达成共识,再开始共同撰写教科书”。编者认为这套书的最终目的,是鼓励学生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历史,不会只给一种答案。据此判断,编撰此书体现了

A. 价值判断高于史实判断

B. 对于民族国家身份的认同

C. 历史共识需要批判思维

D. 批判思维比历史真实重要

 

查看答案

当前,人们提到或使用“全球化”一词时,往往没有将“全方位的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进行明确区分,而是将特定和有限度的“经济全球化”省略为“全球化”。出现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目前

A. 人们对全球化的理解逻辑混乱

B. 全球化主要表现为经济全球化

C. 全球化的政治意图被刻意淡化

D. 全球化的经济意义被刻意彰显

 

查看答案

1987年,英、法、意等12国签署了单一欧洲文件,一致同意制定共同的生产标准,消除资本流动的障碍,寻求统一的税率,相互承认别国颁发的专业和商业执照,遵守共同的劳动权利宪章。各国将共同创建一个“没有国界的欧洲”。该文件的签署

A. 启动了欧洲经济的多领域合作

B. 为欧盟成立奠定基础

C. 表明了欧洲政治一体化的实现

D. 为欧元发行扫清障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