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十六年一月出版的《中国农民问题》记载:“凡我军所到,农民必担茶担水,以相慰劳,跋涉险阻,以为向导。常有手持木棍,截击敌兵,夺其枪械,以为我军效力。”材料中所提及的“军”和事件指的是( )
A. 湖北新军和国民革命 B. 国民革命军和北伐
C. 工农红军和土地革命 D. 八路军和抗日战争
张同学对老师上课所说的“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说法提出了质疑,他说鲁迅小说中的阿Q,闰土,七斤嫂之类的下层群众根本毫无民主共和思想,接受民主共和思想的只有如夏瑜等少数革命先驱者,张同学提出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反而恰恰说明了民主共和思想并没有深入人心,不然怎么可能在推翻了帝制、建立共和后,还有那么多人热衷复辟皇权,对张同学提出的质疑,解释不合理的是( )
A.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并不是疾风骤雨式的变革
B. 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思想绵延千载,已经深入人民日常生活,惯性极大
C. 小说缺乏历史客观性,不具有历史参考价值和历史说服力
D. 是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所导致的
说起辛亥革命总会联想到孙中山,一百多年来孙中山一直得到各自不同立场甚至互相敌对的中国人的共同称颂,对孙中山评价如此之高是因为其( )
A. 直接领导武昌起义推翻了清王朝 B. 为结束君主专制制度做出巨大贡献
C. 领导资产阶级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 D. 收回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在中国的特权
毛泽东说:“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是资产阶级性的,但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对材料中“革命性、民主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A. 否定了君主专制,实现了民权主义
B. 否定了君主专制,确立了民主共和制
C. 推翻了封建制度,确立了民主共和制
D. 否定了君主专制,确立了总统制
太平天国运动中,一方面在《天朝田亩制度》提出“天下人”平分“天下田”;但也颁布法令:“贵贱宜分上下,制度必判尊卑。”这说明太平天国( )
A. 比较注重加强法律制度建设 B. 未脱离传统农民起义的范畴
C. 政策法令具有极大随意性 D. 经济政策与政治制度脱节
1834年,在与英国首任驻华商务监督律劳卑有关往来文书、通商等问题的交涉中,两广总督卢坤得出这样的认识,“该夷船止有两只,所持铜炮之利,可以及远摧坚……且该夷素性凶狡,向来持其船坚炮利,蚕食诸夷,一旦创之太甚,必不甘心,以后势必狡焉思逞”。这表明卢坤
A. 对西方的认识停留在表象层面
B. 已经摆脱天朝上国的陈腐观念
C. 夸大战争威胁为妥协制造借口
D. 认识到中英差距产生防范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