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张謇根据光绪、宣统两朝的《海关贸易册》指出“进口货之多,估较价格,棉纺织物曾达二...

张謇根据光绪、宣统两朝的《海关贸易册》指出“进口货之多,估较价格,棉纺织物曾达二万万两以外,次则钢铁,他货物无能及者。是以謇于南洋劝业会时,即发表中国现时实业需用棉铁政策之说”。下列对张謇的“棉铁政策”解读正确的是

A. 照搬西方工业化起步模式

B. 旨在改变中国对外贸易逆差

C. 促成了实业救国思潮的出现

D. 是切合时宜的工业化路线

 

D 【解析】“棉纺织物曾达二万万两以外,次则钢铁”说明“棉铁政策”既可以解决对外贸易逆差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切合时宜的工业化路线,故D正确;张謇没有照抄照搬洋人的办法,是符合国情及19世纪末轻重工业并举的世界潮流的,故A错误;材料说明改变“中国对外贸易逆差”知识该政策其中之一目的,故B错误;张謇的思想是“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故D错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孔子把“仁”说成是“至德”,而把“孝悌”“忠信”“礼”等都从属于“仁”的原则之下。以“亲亲”为出发点,认为孝悌是“仁”的根本,又由血亲之爱推及开大。孟子提出“仁义礼智”、“孝悌忠信”,“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些均反映出

A. 儒家思想与宗法制相糅合

B. 儒家用仁政掩盖等级秩序

C. 儒家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

D. 儒家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

 

查看答案

何一民在《中国城市史纲》中提到,唐代主要城市有长安、洛阳,扬州、益州、杭州、苏州、湖州、常州、鄂州、洪州、广州等70个之多。他认为,唐代的城市在数量上有所增加,分布也较广泛且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下游地区。这表明

A. 唐代城市兴起体现了精耕细作小农经济的普遍发展

B. 唐代经济发展较为均衡,交通对城市的发展影响最大

C. 唐代东部地区经济较为繁荣,有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D. 对外贸易的发展、商帮的涌现促进了南方城市的发展

 

查看答案

西周的舆服制度是贵族等级的标志之一。所谓“舆”是指车,“服”是指冠冕和服饰。册命舆服为官方的信物,为政府任命官员爵位、身份及权利的象征。公、侯、伯、卿、大夫、士的等级不同,所享用的舆服都不相同。这表明

A. 舆服适应周礼的发展而得以不断完善

B. 舆服制度与分封制及礼乐制联系紧密

C. 舆服制度对平民和奴隶的限制比较少

D. 舆服制度是专制王权强化的标志之一

 

查看答案

对于中国近代的“租界”不同史观有不同的评价,革命史观以为“租界”是“国中之国”,是列强侵略中国的据点;现代化史观认为,租界是传播和展示西方工业文明的窗口,有利于中国的现代化;文明史观认为,租界是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交流、融合之地,有利于东西方文明的发展进步;全球史观认为租界是中国联系世界的桥梁和纽带,有利于中国走向世界。造成这种不同评价的根源是

A. 不同史观的评价立场不同

B. 新史观不了解租界的真实情况

C. 不同史观的评价角度和标准不同

D. 西方学者在评价中国历史问题时采用双重标准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大革命失败以后,对于中国革命采取什么斗争形式和走什么道路的问题,当时是有不同意见的:

材料一:一种意见是:“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

材料二:另一种意见是:争取一省与几省首先胜利,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利的力量,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不特别注意城市工作,想‘以农村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不可能取得革命胜利……

根据材料回答:

(1)分别概括材料一、材料二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主要观点。

(2)你认为哪种意见正确?结合史实说明你判断的理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