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1972年中美之间结束敌对状态,是求同存异原则的灵活运用。这一时期中美的“求同”...

1972年中美之间结束敌对状态,是求同存异原则的灵活运用。这一时期中美的“求同”主要体现在

A. 淡化意识形态之间分歧

B. 遏制苏联在亚太地区扩张

C. 谋求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D. 推动国际关系走向多极化

 

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美关系正常化。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中美有共同的敌人——苏联,当时中美两国均需要遏制苏联在亚太地区扩张,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意识形态之间分歧仍然存在,并未淡化,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只适合中国,不符合题意,排除;中美关系的改善和国际关系走向多极化无直接的关系,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949年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到现在为止,中国人民已经取得的主要的和基本的经验,……这就是联合苏联,联合各人民民主国家,联合其他各国的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结成国际的统一战线。”这一思想

A. 有利于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

B. 后来发展成“另起炉灶”的外交政策

C. 后来发展成“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D. 成为“求同存异”主张的理论基础

 

查看答案

五四宪法起草时,毛泽东为高级干部开列了阅读资料,包括1936年苏联宪法、1953年罗马尼亚宪法、1952年波兰宪法、德国宪法、1946年法国宪法、捷克宪法、旧中国1913年天坛宪法、1923年曹锟宪法、1946年蒋介石宪法等。这主要体现了五四宪法

A. 深受当时国际形势的影响

B. 是社会主义宪法的集大成者

C. 超越了国家与社会形态差异

D. 科学融合了国际与历史经验

 

查看答案

有学者指出,与其说是历史选择了列宁、选择了布尔什维克,不如说在1917年这个关键时刻,是列宁、布尔什维克机敏地选择了历史,将群众自发的、无政府主义的骚乱为自己所用,引导到解决和平、土地和面包问题上来。据此可知,该学者

A. 否定了列宁革命策略的灵活性

B. 强调十月革命顺应了民心民意

C. 认为十月革命不符合俄国国情

D. 夸大了一战对俄国革命的影响

 

查看答案

下图左侧照片反映的是中国某军队在一次战斗胜利之后缴获的敌军的旗帜等战利品,图右为战斗指挥者粟裕的题词:“新编第四军,先遣出江南。韦岗斩土井,处女奏凯还。”它反映了

A. 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形成

B. 红军胜利完成战略转移

C. 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

D. 中国战场实施战略反攻

 

查看答案

2017年伊始,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下发20171号函件《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文件表示,根据在教材中要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精神,教育部要求对各级各类教材进行修改,在2017年春季教材中要求全面落实。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

A. 史学界很多学术争论难有定论

B. 主流认识往往是最具有科学性的

C. 新结论着眼于反侵略的长期性

D. 新结论强调了东北抗战的重要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