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近代美国和德国所确立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具有不同的特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宪法的...

近代美国和德国所确立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具有不同的特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宪法的缔造者们真正有分歧的问题,是如何确定在多大程度上把各州权利融入联邦权力,以及他们可以在多大程度上保持自己的独立。如果国民按人数或按选区选举,人口较少的州必定完全受到压制。如果是按州而不是人数选举代表,则永不能获致必要的联合,旧邦联的所有弊端将永远保留下去

——摘编自[英]阿克顿《自由与权力》

材料二美国议会民主制的最大特点,……在于地方分权,并且在分权的幌子下又隐藏着集权的本质,即通过相互制衡把权力集中在最高权力机关的大多数人手中。但宪法规定,若两院议员2/3多数认为必要,可提出对联邦宪法的修正案,经适当方式批准后即可生效,赋予宪法必要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从而增加了联邦宪法的生命力

——何顺果《美国史通论》

材料三帝国皇帝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任命议会主席、召开和解散联邦议会。帝国议会按照普遍的、直接的、秘密的选举制选出,然而,它未能组成代议制的政府,帝国议会不能自行通过任何一项对政府不利的法案,因为一切法律和其他决议都必须取得联邦议会和皇帝的同意方能生效。

——摘编自孙炳辉、郑寅达《德国史纲》

(1)据材料一,“宪法的缔造者们”想要解决什么问题?结合1787年宪法内容,指出他们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2)美国议会民主制开创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新模式。据材料二,归纳美国议会民主制的特点。

(3)据材料三,概述德国代议制的主要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4)结合上述材料和问题,你对近代美、德代议制的不同特征有何认识?

 

问题:联邦政府与各州的权力分配;大州和小州的矛盾。 解决:联邦政府拥有大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国会选举中参议员每州两名,众议员按各州人口比例确定。 特点:地方权力与联邦权力相互制衡;以权力分立防止过度集权。 特征:选举:议会选举体现民主性,但未能组成政府; 议会立法:议会拥有立法权,但不能监督政府;议会立法受行政权力控制。 成因:德国在长期分裂后完成统一,巩固统一成为首要问题;普鲁士专制色彩浓厚,在帝国中占有统治地位 认识:美德代议制的差异是由各自国情决定的;权力制衡方面的差异影响民主政治的发展。 【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的基本能力及基础史实的掌握情况。解题的关键是要完整的理解材料信息,从材料中较易得出联邦政府与各州的权力分配问题,还要从议会名额分配的争议中看到大州与小州的矛盾。由此才能结合所学知识中完整地得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的能力,据材料“美国议会民主制的最大特点,……在于地方分权”归纳美国代议制的特点,同样也需要对材料的完整解读,既要看到地方权力与联邦权力相互制衡,还要注意以权力的分立来防止过度的集权。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概述德国代议制的主要特征。代议制的主要特征是选举和议会立法,因此解答本小题时需要从这两个角度概述出德国代议制的特征,这是德国有别于其他国家之处。其成因与德国的国情相关,需要整合课本知识回答。 (4)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近代美国、德国的代议制。主要考查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对近代美、德代议制不同特征的认识应该从材料所提供的角度回答,“国情的差异”这一认识较容易得出。还需要从美、德两国权力制衡的差异方面思考问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有学者认为,“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源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仍可不变。”以此观点来审视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颇为有效。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汉代从昭宣以下的历任宰相,几乎全是读书人,他们的出身,也都是经由地方选举而来。并不是由其血统上和皇帝以及前任大官有什么关系……才爬上政治舞台。完全是因其是一读书知识分子而获入仕途。这一情形,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此下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

——(唐)沈既济《词科论并序》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作者对中国古代政治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形成这种政治现象的制度因素。依据史实,你认为作者的观点有无偏颇之处?试说明理由。

(3)据材料三,概括科举制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中得到哪些认识?

 

查看答案

下列图片是美国《时代》周刊封面所展现的不同时期中国形象,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1950年

红色中国的毛

1972年

尼克松中国之旅

1979

邓到访了

2009

中国时刻

 

①都体现了中美两国之间意识形态领域的强烈对抗

②折射了中国从一边倒到全方位外交的发展变化

③反映了美国对中国从敌视到建交、合作的过程

④展现了中国推动政治多极化格局形成的历程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查看答案

下面是北约部分成员国示意图,据此判断苏联和东欧国家成立华约组织的直接原因在于

A. 北约的建立

B. 联邦德国加入北约

C. 社会制度相同

D. 北约东扩至西亚

 

查看答案

1972年3月,田中角荣说:“世界上有三个据点,即柏林墙、朝鲜38度线和古巴,这是东西方的三个接触点。必须使这三个接触点不发生纠纷,……有了日美中三国的等边三角形关系,就可以维护远东和平。日本与中国的邦交正常化,是比在亚洲成立另一个北约更强有力的安全保障。”这一言论认为

A. 中日关系的重要性已超过日美关系

B. 中美关系的改善可以促进中日建交

C. 中日关系改善有助于缓和远东冷战态势

D. 维护远东和平可以促使日本成为政治大国

 

查看答案

1972年中美之间结束敌对状态,是求同存异原则的灵活运用。这一时期中美的“求同”主要体现在

A. 淡化意识形态之间分歧

B. 遏制苏联在亚太地区扩张

C. 谋求和平解决台湾问题

D. 推动国际关系走向多极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