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中共在革命根据地的新民主主义实践,是中国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的有效的尝试。阅读下列材...

中共在革命根据地的新民主主义实践,是中国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的有效的尝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9-1932年农村根据地形势示意图

材料二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明确规定:“在苏维埃政权下,所有的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都有权选派代表掌握政权的管理;只有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上自由的权利的。……中国苏维埃政权以消灭封建制度及彻底的改善农民生活为目的,颁布土地法,主张没收一切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贫农、中农,并以实现土地国有为目的。

——摘编自余伯沆、何友良主编《中国苏区史》

材料三抗日战争爆发后,抗日根据地逐步建立抗日民主政权。……1940年3月,中共中央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的指示中指出,中国共产党在华北、华中等地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是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即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指示明确规定,在政权工作人员中,实行共产党员、非党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的“三三制”政权制度,容纳多方,团结抗日的各阶级、阶层。

——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第二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革命的发展形势。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中共革命根据地地理分布的历史因素。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和中心内容,分析苏维埃政权在民主政治建设上的不足之处。

(3)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共产党在政权建设方面的创新,简要分析其对抗战胜利的重要意义。

(4)综合以上材料,简要谈谈你对中共在革命根据地的政治实践的认识。

 

(1)形势:中国共产党在南方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因素:国民大革命(或北伐战争)为南方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准备了群众基础。 (2)主要斗争形式:武装斗争。中心内容:土地革命。 不足之处:取消资本家、富农等人的参政权利和政治自由,缩小了民主革命的力量,扩大了苏维埃政权的对立面。 (3)创新:实行“三三制”政权制度,建立抗日的各阶级联合专政。 意义:巩固各抗日阶层团结合作;有利于结成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4)认识:中共从实际出发调整方针政策;中共在民主革命过程中注重民主政治建设。 【解析】第一小问形势,由材料一可知,当时的革命根据地和游击区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第二小问历史因素,注意时间是1929-1932年,联系1929年之前发生的相关史实,北伐战争使国民党军队北调,南方相对空虚,为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准备了群众基础。 第一小问形式,根据所学知识,“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势是武装斗争;第二小问内容,结合材料二“颁布土地法,主张没收一切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贫农、中农,并以实现土地国有为目的”,可见,中心内容是土地革命;第三小问不足,“只有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上自由的权利的”,苏维埃政权的敌人范围过于庞大,而支持力量只有农民。 第一小问创新,概括材料三关键信息即可“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是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在政权工作人员中,实行共产党员、非党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的“三三制”政权制度”;第二小问意义,调动各阶层参与有利于巩固合作,结成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4)材料反映了中共根据实际需要,不断调整方针政策,材料三中三三制的实践,说明中共注重民主政治建设。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近代美国和德国所确立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具有不同的特征。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宪法的缔造者们真正有分歧的问题,是如何确定在多大程度上把各州权利融入联邦权力,以及他们可以在多大程度上保持自己的独立。如果国民按人数或按选区选举,人口较少的州必定完全受到压制。如果是按州而不是人数选举代表,则永不能获致必要的联合,旧邦联的所有弊端将永远保留下去

——摘编自[英]阿克顿《自由与权力》

材料二美国议会民主制的最大特点,……在于地方分权,并且在分权的幌子下又隐藏着集权的本质,即通过相互制衡把权力集中在最高权力机关的大多数人手中。但宪法规定,若两院议员2/3多数认为必要,可提出对联邦宪法的修正案,经适当方式批准后即可生效,赋予宪法必要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从而增加了联邦宪法的生命力

——何顺果《美国史通论》

材料三帝国皇帝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任命议会主席、召开和解散联邦议会。帝国议会按照普遍的、直接的、秘密的选举制选出,然而,它未能组成代议制的政府,帝国议会不能自行通过任何一项对政府不利的法案,因为一切法律和其他决议都必须取得联邦议会和皇帝的同意方能生效。

——摘编自孙炳辉、郑寅达《德国史纲》

(1)据材料一,“宪法的缔造者们”想要解决什么问题?结合1787年宪法内容,指出他们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2)美国议会民主制开创了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新模式。据材料二,归纳美国议会民主制的特点。

(3)据材料三,概述德国代议制的主要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4)结合上述材料和问题,你对近代美、德代议制的不同特征有何认识?

 

查看答案

有学者认为,“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源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仍可不变。”以此观点来审视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颇为有效。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汉代从昭宣以下的历任宰相,几乎全是读书人,他们的出身,也都是经由地方选举而来。并不是由其血统上和皇帝以及前任大官有什么关系……才爬上政治舞台。完全是因其是一读书知识分子而获入仕途。这一情形,直从汉代起。我们可以说中国历史上此下的政府,既非贵族政府,也非军人政府,又非商人政府,而是一个“崇尚文治的政府”,即士人政府。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己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

——(唐)沈既济《词科论并序》

请回答:

(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作者对中国古代政治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形成这种政治现象的制度因素。依据史实,你认为作者的观点有无偏颇之处?试说明理由。

(3)据材料三,概括科举制的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中得到哪些认识?

 

查看答案

下列图片是美国《时代》周刊封面所展现的不同时期中国形象,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1950年

红色中国的毛

1972年

尼克松中国之旅

1979

邓到访了

2009

中国时刻

 

①都体现了中美两国之间意识形态领域的强烈对抗

②折射了中国从一边倒到全方位外交的发展变化

③反映了美国对中国从敌视到建交、合作的过程

④展现了中国推动政治多极化格局形成的历程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查看答案

下面是北约部分成员国示意图,据此判断苏联和东欧国家成立华约组织的直接原因在于

A. 北约的建立

B. 联邦德国加入北约

C. 社会制度相同

D. 北约东扩至西亚

 

查看答案

1972年3月,田中角荣说:“世界上有三个据点,即柏林墙、朝鲜38度线和古巴,这是东西方的三个接触点。必须使这三个接触点不发生纠纷,……有了日美中三国的等边三角形关系,就可以维护远东和平。日本与中国的邦交正常化,是比在亚洲成立另一个北约更强有力的安全保障。”这一言论认为

A. 中日关系的重要性已超过日美关系

B. 中美关系的改善可以促进中日建交

C. 中日关系改善有助于缓和远东冷战态势

D. 维护远东和平可以促使日本成为政治大国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