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

——《孟子·离娄上》

材料二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材料三  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材料四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材料一认为天下得失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为此,孟子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

(2)材料二揭示了董仲舒什么主张和目的?这一时期儒学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3)材料三中朱熹认为爱民的关键是什么?这一时期儒学的地位如何?

(4)据材料四,指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为此他提出了什么主张?据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清初以黄宗羲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对儒学发展的影响。

(5)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不同阶段的儒学家治国理念的共同之处。从儒学家的努力与儒学地位的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1)因素:民心。主张:仁政。 (2)主张:天人感应。(或天人合一) 目的:神化君权;警戒、限制君权,巩固统治。 地位:成为封建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关键:薄敛节俭。 地位:南宋以后,逐渐成为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4)标准:百姓的忧乐。 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 影响:批判继承儒家思想,使儒家思想焕发新的生机。 (5)理念:以民为本(或关注民生)。 认识:儒学的发展不断适应统治者和时代的需要(或与时俱进)。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古代中国的思想演变过程,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由材料中“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可知天下得失在于是否“得民”,是否得民在于是否“得民心”,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本题可根据材料及联系所学来回答。 (2)董仲舒的主张可以根据材料的主题来回答,这种主张的目的可以联系所学来回答。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儒学地位可以联系所学来回答。 (3)第一小问依据“故爱民必先于节用”分析归纳即可,第二小问的解答需要从程朱理学是对儒家思想的深化与发展的角度分析归纳。 (4)从材料“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可以看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在于百姓的忧乐;为此他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主张。本题可根据材料及联系所学来回答。 (5)本小题主要考查学生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解题时需要从儒家思想的民本思想和儒家思想发展的时代性来回答,儒家思想能够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而不断发展,使儒学始终成为主导思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有人认为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与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了一种共同的精神。这种精神指的是(  )

A. 彰显资本主义民主原则    B. 保留本国旧专制残余

C. 避免行政权力过于集中    D. 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查看答案

华盛顿曾说:“即使对宪法表示最热烈拥护和支持的人们也并不认为它是完美无缺的。……假如这些缺点将产生恶果,也应在今后加以补救。”事实上,其“补救”形式主要是

A. 议会改革

B. 宪法修正案

C. 两党竞选

D. 扩大国会的权力

 

查看答案

英国历史学家屈维廉指出:1688-1689年威廉入主英国成为英国历史上的决定性的转折点”。“转折点在此主要是指

A. 王权结束    B. 议会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

C. 国王与议会之间形成了制衡关系    D. 责任制内阁形成

 

查看答案

英国法学史专家梅因曾论述道:“无论是为了罗马的利益或是为了罗马的安全,都不允许把外国人完全剥夺法律的保护……况且,在罗马史中从来未有一个时期忽略过对外贸易。”这一论述

A. 指出了习惯法的弊端和缺陷

B. 促进了《十二铜表法》的诞生

C. 揭示了万民法产生的必然性

D. 说明罗马法只维护奴隶主利益

 

查看答案

雅典城邦任何公职人员,无论地位多高,皆不能离开公民大会而擅自决定政务大事。他们都处于公民大会和五百人会议的经常督察监视之下,若公民大会认为他有失职守,皆依法惩处。这反映了古代雅典

A. 从制度上防止专制以维护民主

B. 公民大会负责审理大部分案件

C. 各权力机构之间相互制约平衡

D. 最高权力机关由直接选举产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