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史实是
A. 《马关条约》和戊戌变法
B. 《辛丑条约》和义和团运动
C. 《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
D. 军阀混战和国民大革命
俄国记者扬契维茨基在《八国联军目击记》中写道:每一次齐射之后,我们都听到了刺耳的号叫声,只见红灯掉落了,溃散了,熄灭了。但是民团仍然挥舞着大刀长矛,向车站前进……一排子弹射过去,大旗倒下了,又举了起来,接着又倒了下去。材料最能说明义和团
A. 坚定的政治信仰
B. 无畏的牺牲精神
C. 顽强的民族精神
D. 愚昧的果敢顽强
有人曾对中国近代史上一场战争后签订的条约发出这样的感慨:“这真是空前未有的亡国条约!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的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这一条约是
A. 《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宋朝大臣文彦博曾说“(皇帝)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这体现出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是
A. 皇权高度加强
B. 皇权制度与官僚制度相结合
C. 皇权与神权相结合
D. 中央集权与官僚体系相结合
“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来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实,然后得出的科学结论。下列对唐朝三省六部制度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A. “三省”指的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B. 三省六部制的基本运作程序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
C. 三省六部制排除了相权过大威胁皇权而出现的政治危机,并且提高了行政效率
D.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新,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中国古代流传着“家贫、亲老,不能不望科举”的说法,到明代更是出现了考取功名者“强半寒素之家”的现象。由此可见科举制
A. 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B. 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C. 强化了君主专制
D. 重视由下而上推荐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