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反映新中国成立后某一时期教育状况的宣传画。图中文字显示两位同学的成绩单中都是政治、劳动、技术三科,成绩均为满分5分。对宣传画信息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 是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教育状况的反映
B. 突出“政治”和“劳技”打乱了教学秩序
C. 是当时“教育大革命”的产物和体现
D. 其教育模式对当今的职业教育有启迪意义
1950年7月,吴玉章在全国文字改革协会干部会议上传达了毛泽东的指示:“文字改革应首先办‘简体字’,但不能脱离实际,割断历史。”当时提出办简体字的出发点最有可能是
A. 落实1954年宪法的相关规定
B. 配合“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C. 加快普及文化教育,减少文盲
D. 清除封建思想对人民的束缚
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1977年后的中国转变了方针。为了现代化,重新建立了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文中的“转变了方针”在当时具体是指
A. 对教育工作进行拨乱反正,恢复高考制度
B. 重新确定把扫盲工作作为教育的重中之重
C. 参照苏联的高等教育模式进行人才培养
D.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20世纪50年代,我国调整大专院校。“人文科学受到了抑制,许多理工科学院创办起来,进而综合性大学则被削减。……1960年中国的25万科学家和工程师中,有90%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培养出来的。”这一史实说明
A. 我国调整大专院校在五六十年代走过曲折道路
B. “双百”方针得到顺利实施
C. 高等教育深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
D. “三个面向”和“科教兴国”战略得到贯彻
电视连续剧《金婚》中,女主人公文丽是位小学教师,但是有一段时间因学生“停课闹革命”,她只得暂时放下了工作回家。这种情况应当发生在
A. “文化大革命”时期
B. “大跃进”时期
C. 人民公社化时期
D.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在一个占世界人口1/5的发展中国家做到这一点,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壮举,它改变了中国的命运。这项“壮举”是指我国
A. 1950年开始的扫盲教育
B. 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招生的制度
C. 1986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D. 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