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师范大学萧功秦教授指出:“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其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
A. 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B. 《资政新篇》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C. 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D. 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史学界一般认为,孙中山在1905年提出三民主义这个纲领表明资产阶级开始关注农民的土地问题,关注民生并探索使中国由贫弱到富强的办法,但其“民生”“民本”主张依然带有“空想”色彩。“空想”主要是因为
A. 基本上不变更土地所有性质
B. 根本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
C. 注重政党建设忽视民生问题
D. 缺乏实现国富民强的具体举措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某一时期同类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 | 出处 |
“凡国野之道……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候馆有积。” | 《周礼·地官·遗人》 |
“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不可使杂处,杂处则其言哤(语言杂乱),其事乱。” | 《国语·齐语》 |
“农有余粮,使民以粟出官爵,官爵必以其力,则农不怠” | 《商君书》 |
“故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取有余以补不足也。行之魏国,国以富强。”(魏李悝语) | 《汉书·食货志》
|
A.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B. 先秦时期各诸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 秦国商鞅颁布“重农抑商”的政策
D.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商业经济的发展
西汉孝廉察举本以德行取人,东汉末年则增设了“授试以职”之法,郡国对被举者先以吏职相试,试用期间表现出了行政才能,方可察举到中央去。这一变化反映了
A. 郡国权力膨胀威胁中央
B. 官吏选拔更注重实际能力
C. 君主专制集权不断强化
D. 儒家思想独尊地位的衰落
下图是魏晋时期中原世家大族郡望分布图。据此可推知,当时
A. 中原地区文化昌盛
B. 南方尚未得到开发
C. 边疆缺乏有效管理
D. 政治中心发生转移
一个国家的未来取决与年轻一代成长的综合素质的发展,而人综合素质的提高则取决于所受的教育的种类,教育的深浅。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是私学教育的鼻祖,但在《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中,有许多同时代的隐士对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极尽嘲笑之能事,或讽刺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或嘲笑他“自腰以下不及禹者三寸,垒垒若丧家之犬”等。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创办私学的重大贡献,分析当时“矮化”孔子的原因。
材料二北宋私人讲学的书院兴盛,书院作为教育的特殊组织形式,在宋朝非常兴盛。究其原因,既有社会环境的推动作用,又有文人群体的不懈努力和开拓。在这两方面力量的共同作用之下,宋代书院呈现出了一个辉煌发展的局面。
(2)根据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书院兴盛的原因?
材料三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
——据康有为《大同书》整理
(3)依据材料三,归纳康有为有关教育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思想根源。
材料四下图分别为“文革”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图和“文革”后第一次高考的考场图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回答,“文革”中大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有何不利影响?“文革“后邓小平为我国科教文事业出现全新的面貌作了哪些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