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 | 欧洲居民食品种类的发展变化 |
11世纪到15世纪末 | 人们赖以生存的粮食主要是小麦、大麦、燕麦、豌豆、栗子和杂豆等,食品种类主要是肉食、面包和粥。 |
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 | 世界上许多地区的食物原料被带回欧洲,如玉米、土豆等。欧洲的本土植物也被带到殖民地,在那里培育改良,大量生产,最终以补充欧洲食物原料供应的不足。如:变种小麦等。 |
1864年 | 法国的巴斯德发现食物的腐败是由微生物引起的,从而阐明了罐藏的原理,并科学的制定出罐头生产工艺。至此,罐头工业进入到现代世界食品工业当中,并传至世界各地。 |
1923年 | 瑞典工程师发明了第一台压缩式电冰箱,由此生产出了家用电冰箱,它主要用于食物保鲜。保鲜食品被人们逐渐越来越多的食用。 |
21世纪初 | 一种中餐元素“肉夹馍”再次以快餐的形式抢滩西班牙,并计划大举扩张。据报道,被称为“BAO”的西式肉夹馍,最早在英国出现,是旅英华人利用中国传统名吃“肉夹馍”在当地创业成功,然后逐渐发展成为国际连锁经营模式。 |
——据朱基富《新航路开辟欧洲饮食文化新篇章》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征叙怀
万里驱兵过海门,此生今日报君恩。
回期直待烽烟静,不遣征衣有泪痕。
——高骈(唐朝)
材料二
十九世纪末,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严重民族危机。孙中山同当时许多进步的知识分子一样,对清朝末年中国面临的严重局势有清醒的认识,“方今强邻环列,虎视鹰瞵,久垂涎于中华五金之富,物产之饶。蚕食鲸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孙中山认为,中国“以四百兆人民之众数,万里土地之饶,本可发奋为雄,无敌于天下”。而形成如此严重的民族危机,完全是清政府的腐败卖国造成的。“欲免瓜分,非先例满洲政府,别无挽救之法也”。
——摘编自孙中山1904年《驳保皇报书》
材料三
毛泽东说:“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看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之下来决定”。历史的脚步,告诉近代中国的爱国主义者,在抵抗外国侵略的这一基本要求下,必须有了解世界、学习西方的眼光和心思,把外国的好东西作为改造中国的借鉴。我们试回溯一下近百年的历次重大政治改革运动,哪一次不是爱国与革新相结合的?尽管随着时代的推移,革新的口号和程度不一样,性质上也有所不同,却都和学习外国有关,它的进程充分地表达了这个历史逻辑。
——摘编自陈旭麓《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高骈与孙中山的爱国观念的差异及其原因。
(2)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爱国主义运动体现出的时代特色及启示。
1953年至1954年,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为推介现代主义艺术流派之一“抽象表现主义”在巴黎专门举办了“当代十二位美国画家和雕塑家”展览,此后细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在欧洲的类似展览很多次都由美国政府资助。这说明美国政府的主要目的是
A. 注重意识形态领域的争夺 B. 争取得到国内艺术家的支持
C. 展示本国经济发展的水平 D. 努力推动世界多格局的形成
“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起了“国王、贵族和平民之间的权力平衡”,而美国实行立法、行政与司法的分权与制衡。这两者都
A. 产生于相似的国内社会环境 B. 践行了伏尔泰的政治理论
C. 扫荡了封建君主的独裁体制 D. 代表了近代国家的政治体制
下图是斯塔大里阿诺斯所著《全球通史》中世界的种族分布示意图。据此可知,下面对15世纪到20世纪世界的种族分布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殖民扩张维持了种族分布的稳定状态 B. 新航路开辟促使种族由相互隔离走向混合
C. 种族分布变化导致世界经济中心转移 D. 工业革命开始打破原有种族分布状况
古希腊克里斯提尼时期的“陶片放逐法”中规定:“被放逐的人不会因此而名誉扫地,也不会丧失公民权,个人财产也不会充公,只是被逐出雅典……也有再任公职的可能”。当时此项规定的实施
A. 破坏了雅典的民主制度 B. 充分保证公民的人身自由
C. 实现民众法庭的公正性 D. 有利于城邦的安全和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