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邓嗣禹在《中国考试制度史》中论及科举制:“(隋创进...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邓嗣禹在《中国考试制度史》中论及科举制:“(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1910年梁启超说“科举非恶制也”,“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之一大发明也”。1912年,孙中山在《临时政府公报》第24号中提及考试的重要意义:“任官授职,必赖贤能,尚公去私,厥惟考试。”孙中山的观点导致了后来民国考试院的建立,实际上是科举制的复活。

材料二高考的全称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其基本立场应立足于服务普通高等学校的人才选拔。……1997年,为纪念恢复高考20周年,《人民日报》有这样一句评价:恢复高考,挽救了我们的民族和国家。原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杨学为曾一针见血地指出:高考的社会作用远远超出了考试、招生、教育;1977年高考恢复的不仅仅是一项考试,更是知识的价值、知识分子的地位,是社会流动的渠道、社会的公平。

——于涵:高考制度恢复40周年内容改革评述(《中国考试》2017年第3期)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古代科举制和当代高考制度的主要异同点。谈谈你对当前高考制度改革的看法。

 

(2)异:前者是为国家选拔官吏,后者是为高校选拔新生。 同:都由国家统一组织考试,具有多方面社会功能;都坚持择优录取,成绩面前人人平等;都有利于弘扬知识价值,提高知识分子地位,推动文化教育普及;都促进了社会流动,有利于社会公平。 看法:利用考试选拔人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高考改革应合理扬弃传统,实事求是,改革创新。 【解析】(2)异:根据“其基本立场应立足于服务普通高等学校的人才选拔”和所学可知,前者是为国家选拔官吏,后者是为高校选拔新生。 同: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1977年高考恢复的不仅仅是一项考试,更是知识的价值、知识分子的地位,是社会流动的渠道、社会的公平”结合科举制的特点得出,都由国家统一组织考试,都坚持择优录取,成绩面前人人平等,都有利于弘扬知识价值,提高知识分子地位,推动文化教育普及,都促进了社会流动,有利于社会公平。 看法:综合材料,可分别从高考改革应合理扬弃传统,实事求是,改革创新等角度分析解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985年5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此次教育改革

A. 是对传统教育体制的彻底否定

B. 践行了“三个面向”的方针

C. 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D. 贯彻了“科教兴国”的战略

 

查看答案

到1958年8月底,河南遂平县10个基层公社创办了各种“大学”570多所,学员达到10万多人,基本上做到了每个社员都上大学;河南登封县在两天之内建起了44所“大学”;某师范大学一个文学班26人苦战四昼夜,读了290部中外名著。教育领域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

A. 全国工农教育会议提出“开展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

B. “双百方针”促使文化教育领域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C. 在当时的整体形势下,在文化教育领域出现的冒进倾向

D. 加紧普及义务教育成为“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环节

 

查看答案

1970年6月,中央提出恢复“文化大革命”后业已停止的高等学校招生,招生对象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和解放军战士,招生办法是“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这种做法

A. 实际上恢复了高考制度

B. 导致教育质量大幅下降

C. 贯彻了新中国教育方针

D. 体现了拨乱反正的要求

 

查看答案

下图为2013年春教育部发布的西部地区教育变化这表明

A. 国家重视对西部地区的支持

B. 西部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

C. 西部教育经费来源的广泛性

D. 少数民族的教育水平得到提高

 

查看答案

新中国高考制度从“文革”时期“自愿报名,群众推荐,学校  审核”发展到1977年的“自愿报考,严格考试,自愿录取”。这一变化

A. 标志着十年动乱的结束

B.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

C. 社会公平秩序的重建

D. 拨乱反正的彻底完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