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苏俄成立国家计划委员会,为经济长远发展准备计划、为落实当年的经济计划提供可操作的方案。此后,该组织提供的计划数字越来越重要,到1926年,已经成为中央委员会决策的重要依据。据此可知当时苏俄(联)
A. 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B. 经济建设突破了意识形态束缚
C. 行政体制与经济政策存在矛盾 D. 面临的国际形势越来越紧张
中国哲学家的社会经济思想中,有所谓的“本”“末”之别。区别本末的理由是,农业关系到生产,而商业只关系到交换。在有交换之前,必须先有生产。在农业国家里,农业是生产的主要形式,所以“重本轻末”思想贯穿中国古代历史始终。材料旨在说明
A. 农业生产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
B. 小农经济形态决定社会“本末”思想
C. 生产经营方式决定社会经济思想
D. 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主要原因
《全球化:起源、发展和影响》一书指出,“当发展中国家的移民涌入纽约那样的全球化城市”,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的人“再也没有办法互相忽略了”“人们可能开始对自己的政治和社会上的效忠对象产生迷惑”。材料的意思是
A. 全球化会改变人们的意识形态和观念
B. 政治制度不同是阻碍移民的关键因素
C. 全球化加剧了移民间的矛盾
D. 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日益落后
18世纪,英国法律规定,郡、区议员必须有每年土地年收入600磅以上;1865年通过的法案则规定,每年收入5镑以上的土地所有者、城市中一切房东和能缴纳济贫税的房客,都有选举权。这种变化
A. 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 B. 消除了英国选举制度的弊端
C. 英国确立了近代代议制民主 D. 选举权利向普通民众扩展
十八世纪末英国有人记载:“在某个地方,一百所房屋和家庭已经减少到……八所或十所;往往还有这样的事情,四、五个富有的畜牧业主侵吞了不久前圈围的大片领土,这些土地以前是在二十至三十个租地农民或同样数目的较小的所有者以及其他居民的手里。”持续不断的此类事件
A. 消灭了英国的自耕农阶层
B. 使大批“自由”劳动力涌入城市
C. 标志着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
D. 加速了原始积累的过程
有学者认为,在20世纪上半期整体世界已经形成,但全球化属于自发阶段。二战后,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等一系列国际组织出现,全球化进入自觉阶段。这一观点的依据是
A. 经济合作的体系化建设出现了突破
B.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经济联系密切
C. 大国之间关系由战时对抗走向战后合作
D. 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