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传入中国后的佛经译文屡遭改动,例如,“丈夫供养妻子”改成“丈夫支配妻子”,“妻子...

传入中国后的佛经译文屡遭改动,例如,“丈夫供养妻子”改成“丈夫支配妻子”,“妻子体贴丈夫”改成“妻子敬其丈夫”。这种现象反映了

A. 佛教思想遭到了士人抵制

B. 儒学吸收了佛教基本教义

C. 理学成为了官方正统思想

D. 佛教借助儒学实现中国化

 

D 【解析】佛教思想传入中国,具体的经文屡遭改动,体现了佛教的中国化,没有体现士人的抵制,故A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儒学的发展问题,故B项错误;仅从经文的改变,不能说明理学成为官方正统,故C项错误;佛教的经文改变,体现了佛教在中国传播时吸收了儒家伦理主张,故D项正确。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礼记》曰:“子能食食,教以右手……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①日常行为注重伦理道德

②以思想统一促政治统一

③古人重视生活技能教育

④古人重视家庭教育

A. ①②

B. ①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②③④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蔡元培(1868年一一1940年)浙江绍兴人,中国近代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1912年1月出任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主持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政策、法规,奠定了民国教育的基本规模,为发展中国新文化教育事业,建立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做出了重大贡献。主张采用西方教育制度,废止祀孔读经,实行男女同校等改革措施;他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肓、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和“尚自然”“展个性”的儿童教育主张。……他说:“造成完全人格,使国家隆盛而不衰亡,真所谓爱国矣。”……“发扬学生自动之精神,而引起其服务社会之习惯”。191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沟通文理,废科设系,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1940的年3月蔡元培在香港病逝。毛泽东在唁电中誉其“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1)据材料,概括蔡元培在教育方面的政策措施,说明其教育的出发点是什么?

(2)根据材料并所学知识,分析蔡元培对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欧洲列强或许都没有在欧洲大陆开战的想法,但构成两大同盟法律基础的德奥同盟条约和法俄同盟条约,都规定了“自动卷入”的义务。这也引发了一种特殊的现象:不是同盟中的强国可以限制弱国的政策,而是后者变得有特无恐,轻易地将强国拖入一场服务于自己利益的战争。貌似强大的奥匈帝国,鲁莽地向塞尔维亚宣战,就把众多欧洲国家拉进火坑,一战就此爆发。

如果说近代欧洲国家的结盟或多或少带有集体安全意味的话,那么,(二战前)法西斯国家的军事同盟就完全是邪恶的怪胎,它纯粹是称霸世界的工具,是通向战争的加速器。希特勒曾说:“缔结同盟的目的如果不包括战争,这种同盟就毫无意义,亳无价值,我们缔结同盟是为了进行战争。”

——夏一东《军事同盟:是福还是祸?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次世界大战前列强结盟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两次世界大战前结盟的看法。

 

查看答案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汉)文帝二年(公元前155年)春正月,文帝下诏说:“夫农,天下之本也,其开藉田,朕亲率耕,以给宗庙粢盛。”文帝又多次下诏书申劝务农之旨,批评官吏劝农不力,并诏令各地基层官吏设置“常员”,督促百姓务农力田,甚至可全免土地税。文帝很慎于用法,他不同意那种一人犯法,株连全家的做法,强调法用的正才能使民诚实,罪定的当才能使民服从。文帝二年(公元被178年)五月,下诏废除诽谤妖言之罪,是使众臣不敢尽情,而上无由闻过失也”之语,又说百姓说错了话就以为“诽谤”,都不可取,今后不必处治。

——摘自白寿彝《中国 通史》

⑴根据材料,指出汉文帝治国的主要措施。

⑵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汉文帝所采取措施的主要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的经济繁荣得益于强有力的帝国统治,帝国对于商业活动采取了务实政策,并能控制庞大的人口和广袤的土地,从而维持了一个长期的王朝中期繁荣。直到18世纪中叶,中国最发达地区与英国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质量等方面出现很大的相似性,但正是18世纪东西方出现了大分流。

——摘编自赵鼎新《加州学派与工业资本主义的兴起》

材料二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迅速崛起。赵鼎新认为西方崛起包含五个交叉重叠的历史进程。军事竞争(连绵不断的战争)和经济竞争推动下的强烈的理性化取向以及积累性发展。欧洲国家力量强大之后天主教世界的崩塌以及其他宗教、世俗形态的兴起。资产阶级在政治、军事、意识形态方面的纵深发展……政府与商人联盟的存在:政府依赖商人敛财创收,以及维持殖民地的运作;而商人则仰赖政府的保护,以此进行市场扩张。

——摘编自赵鼎新《国家、战争与历史发展:前现代中西模式的比较》

(1)根据材料一概括18世纪中叶中国经济繁荣的原因,并简析18世纪中叶中国最发达地区与英国经济发展的“相似性”。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8世纪“东西方出现了大分流”的原因和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