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主张仁政、德治,法家崇尚法治,道家要求无为而治,墨家希望任贤选能,他们的共同出发点是
A. 顺应大变革潮流而厚今薄古
B. 为统治者完善统治出谋划策
C. 争夺对诸侯国家政权的控制
D. 铲除三代遗迹建立全新制度
战国时法家曾经有一个比喻:“一兔走,百人追之。积兔于市,过而不顾。非不欲兔,分定而不争也。”这一比喻实质是主张
A. 严刑峻法
B. 保护物权
C. 奖励军功
D. 舍利取义
古代某位思想家认为,使用战争这种手段一定要慎之又慎:首先,不能轻易运用武力;其次,即使在迫不得已用兵时,也一定要以一种“悲哀”的心情来对待;就是打了胜仗,也绝不可以炫耀。而应该“以丧礼处之”。这体现出他的人生观是
A. 引忍退让,以和为贵
B. 恬淡为上,胜而不美
C. 知足寡欲,隐于山野
D. 上善若水,刚柔并济
古代思想家唐甄大胆指责专制君主和官员,视其为盗贼。同时他又大谈为君之道节俭、用贤、纳谏、重民、明赏罚等。这反映了唐甄
A. 跳出了传统儒家的窠臼
B. 具有“君主立宪”的思想的萌芽
C. “经世致用”思想的进步
D. 缺乏反封建的建构蓝图
贵州有一种说法:“七不出门,八不归家”。“八不归家”不是指初八不回家,“八”是指“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忘记了这做人根本的“八端”就无颜回家。材料反映了
A. 儒家思想的政治化
B. 儒家思想的法律化
C. 儒家思想的道德化
D. 儒家思想的官方化
“须从根本求生死,莫向支流辩浊清。久奈世儒横臆说,竞搜物理外人情,”这首诗反映了
A. 老子的“无为而治”
B. 荀子的“天行有常”
C. 王阳明的“心外无理”
D. 朱熹的“格物致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