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沿用隋制,国家每一政令的下达,都经由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后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这说明政事堂的设立
A. 有助于提高中央行政效率
B. 扩大了三省长官的权力
C. 缓解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D. 旨在终结三省六部制度
两汉时,司法官员经常引用《公羊春秋》、《诗》、《礼记》、《尚书》等作为判案量刑的依据;到魏晋时期,法律中增加了不少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的条文。这说明
A. 儒法并用成为汉魏时期的主流观念
B. 法律深受社会主流思想的影响
C. 法律制度化降低了判案时的随意性
D. 儒家经典保证了司法的公正性
西周时期,城市规划讲究中正有序。战国时期的《管子》一书中说:“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战国时期的这种城市规划思想
A. 反映当时城市规划很混乱
B. 促进了市坊分区制度的形成
C. 说明城市以经济职能为主
D. 打破了礼制对城市发展的束缚
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要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即王畿的方言。这些规定
A. 强化了中央集权
B. 促进了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
C. 实现了文字统一
D. 基本消除了地方的语言隔阂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时间 | 14世纪﹣16世纪 欧洲大学 | 10世纪﹣13世纪 中国书院 |
课程 教学主要内容 | 文法、文学、 | (1)基本教材:儒家经典著作。 (2)重要读物:理学大师著作;史学《左传》《汉书》等;诗词《诗经》《楚辞》等。 (3)其他:治民、水利、等学科,但比例很少,不如儒经地位高。 |
辩证法 | ||
算术、几何学 | ||
天文学、力学 | ||
历史、地理学 | ||
音乐 |
材料二 蔡元培曾说:军国民主义为体育;实利主义为智育;公民道德及美育皆毗与德育;而世界观则统三者而一之。
——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
1912年,蔡元培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他宣布废除忠君尊孔、读经,改革学制,实行小学男女同校,推行义务教育等。……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使北大面貌焕然一新。
——历史必修三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三 1949—2008年新中国的教育
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14﹣16世纪欧洲大学与10﹣13世纪中国书院的课程设置的差异。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蔡元培的教育理念,并分析影响。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伏尔泰的心目中,“中国的政治体制又是和儒家道德原则结为一体的。这种政治与道德的统一,也为对现实不满的法国人提供了一种榜样”。“儒学不是宗教,中国的考试制度使官吏职位人人皆可争取,欧洲应加以采用”。魁奈(法国启蒙思想家)曾鼓动法王路易十五仿效中国皇帝举行春耕“籍田”的仪式。他们都把中国文化、中国精神看作构建自家思想学说不可或缺的精神参照;而孟德斯鸠、卢梭则指出真实的中国根本不如尊孔人士想象和描述的那么美好,他们对中国文化,尤其是无制衡的专制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揭露。
材料二 西方人眼里的中国,从一开始就充满了实用色彩,他们对中国的看法从一开始就陷入了“永远的误读”之中。
远视——被神化的中国形象。精美而充满了神奇色彩的瓷器、传教士的书简和夹杂着道听途说的《马可·波罗游记》,就是欧洲人了解中国的主要途径。他们发现的是一个神话的中国,一个被乌托邦化了的中国成了欧洲知识界借来反封建和反宗教专制的利器。
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西方思想家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有何不同?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西方人对中国的“误读”。(要求:史实正确,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