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的倡导者和19世纪末中国维新思想宣传者的手段都很高明。两者“高明”之处在于
A. 利用宗教反对封建思想
B. 通过著书立说表达思想
C. 组织团体宣传新思想
D. 借助传统文化宣传新思想
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认为,辛亥革命后,中国的救亡之道首先是
A. 推翻袁世凯的独裁统治
B. 改革政治制度,扩大民主权利
C. 结束军阀割据,统一中国
D. 启迪国民之觉悟
《药》发表于1919年4月。在小说中,鲁迅着力刻画了民众对辛亥革命的无知。革命者夏瑜的牺牲成为人们闲聊的话题,无论是年轻的“二十多岁”、“驼背少爷”,还是年长的“花白胡子”都对夏瑜在狱中的正义之举表现出鄙夷,为夏瑜被狱卒打嘴而喝彩。作者这样刻画人物的最主要用意在于
A. 号召广泛深刻的思想解放
B. 揭露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
C. 抨击反动统治的白色恐怖
D. 要求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
“他一方面为政治制度的近代化奔走呼号,另一方面又小心翼翼地转向传统观念求助。他以资本主义近代化为目标,力图冲破封建体制,但又难以摆脱封建羁绊。”文中描述的“他”属于中国近代的
A.地主阶级抵抗派 B.地主阶级洋务派 C.资产阶级维新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
严复曾说:“牛有牛的‘体’和‘用’,马有马的‘体’和‘用’——牛之‘体’决定了它有负重之‘用’,马之‘体’决定了它有致远之‘用’;讲‘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好比要求‘以牛为体’来求马之‘用’。”主要批评了洋务派
A.师夷长技不合国情
B.对西方的制度文明缺乏认识
C.目的是巩固清朝专制统治
D.违背了近代化的历史潮流
19世纪60年代以前,西方人被中国人称为“夷”,而从60年代开始,中国人又将西方人改称为“洋”,这种变化从实质上反映了
A. 中国人对西方人由鄙视到崇敬的态度变化
B. 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随着交往的扩展而正逐步客观化
C. 中国人已经放弃了“天朝上国”的盲目自大心态
D. 中国人被迫同化于西方的强势文化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