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丹,清政府文书译为“布噜克巴”,是清代在喜马拉雅南麓的藩属。1864年,英印从孟加拉和阿萨姆两路进击不丹,最终不丹不敌。根据1865年合约,不丹交出与印度交界的18个山口,割让噶伦堡给英国。英印的这一做法
A. 体现了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野心
B. 暴露了英国企图谋求南亚的霸权
C. 加剧了近代以来中国的边疆危机
D. 违反了当时和平发展的世界潮流
鸦片战争后,魏源积极要求清政府进行改革,强调;“天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无不除弊而能兴利之法,无不易简而能变通之法。”魏源的这一言论表明
A. 清政府已开始进行政治改革
B. 魏源已意识到专制制度的落后
C. 民族危机激发国人进行探索
D. 魏源萌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愿望
消朝初年,沿袭满洲贵族议事的旧制,设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军国大事。……康熙帝亲政后,加强皇权,会议权限逐渐削弱。由此可知
A. 清朝初年君主的权力受到较大制约
B. 议政王大臣会议削弱了六部的权力
C. 议政王大臣会议避免了决策的失误
D. 康熙帝的做法削弱了满洲贵族权力
就整个宋代社会而言,宋代妇女再嫁者不是极少,而是较多。如大诗人陆游的妻子唐婉,在和陆游离婚后而改嫁;又如,北宋名臣范仲淹的母亲谢氏,王安石的儿媳庞氏,岳飞的前妻刘氏等等。这从侧面反映出
A. 理学尚未影响到社会生活
B. 商品经济影响民众婚姻观念
C. 宋代朝臣和名士的示范作用
D. 宋代社会生活相对较为开放
“黄老”之称,始见于汉代史籍,但按照《史记》记载,“黄老之学”在战国时期的存在应该是确定无疑的,目前国内外大多数相关学者都对“黄老之学”在先秦的存在给予了肯定。由此可见,汉初奉行“黄老之学”
A. 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B. 取决于先秦政治思想的流传
C. 受司马迁的影响比较大
D. 根植于先秦的历史文化传统
春秋战国时期,以“亲亲”为纽带的“孝”逐渐让位于以“尊尊”为纽带的“忠”,后者很快在政治伦理体系中成为重要道德规范。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A. 血缘宗法制度的破坏
B.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C. 政治伦理观念的变化
D. 诸侯国各种矛盾的缓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