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历史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学者仲伟民在《茶叶与鸦片:19世纪全球化中的中国》...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学者仲伟民在《茶叶与鸦片:19世纪全球化中的中国》一文中论述世界贸易发展的现状时,用到了以下一些词汇:

丝绸、瓷器、香料、白银、鸦片、呢绒制品、工业品

请选择上述的3至4个词汇,参考所给的图片,确定一个观点或者视角,对19世纪及其以前的世界贸易发展情况进行论证。

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示例一:中国古代的中西交流 在古代的贸易中,丝绸之路占据着重要地位。17世纪及其以前,中国的丝绸、瓷器通过陆上和海上丝路到达欧洲,中国传统的手工业品一直在中西贸易中占据优势,同时世界各地的白银也大量流入中国,促进了中国农耕文明的发展,丰富了欧洲人民的物质生活成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通道,促进了中西之间的友好往来;西方的科技、宗教等思想传入中国,中国的手工生产技术也传入西方。 示例二:19世纪的世界贸易 19世纪的世界贸易实际上是以英国为中心的。工业革命以后,英国通过鸦片贸易和炮舰政策打开了中国等亚洲国家闭关锁国的大门,把英国的呢绒制品和工业品,运到世界各地,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市场,中国等国家成为西方工业国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成为世界市场的附庸。形成了以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为核心,亚非拉等国为附属的国际贸易格局和国际分工体系。客观上加强了世界的联系,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传导世界各地。 【解析】本题是个开放型的题目。首先从“丝绸、瓷器、香料、白银、鸦片、呢绒制品、工业品”词中选择3-4个,归纳出自己的观点;结合中西方的相关史实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清朝时代的帝都北京是权力的象征,核心功能是国家政治管理中心。内城以皇城、紫禁城为中心,“分列八旗,拱卫皇居”,严禁经商、生产,维护皇权的权威,体现专制社会的秩序安排。直至1900年之前,城市建设仍然停留在中世纪时代,落后于青岛、广州等城市,更落后于后来居上的上海。北京第一个近代公园中央公园是由清帝退位后,社稷坛改建的,天安门广场的开放也是在1913年后。少得可怜的商业区难以适应发展需求。王府井大街毗邻使馆区,外交使节和侨民众多,附近又是达官显贵的住宅和官府,消费群体高档化和西洋化,成为京城少数的商业街区。

——据习五一《民国时期北京的城市功能与城市空间》改编

材料二近代工业的出现使资金、技术、人才集中于城市,城市开始从以政治军事功能为主转向以生产消费功能为主,经济上取得对农村的支配地位。城市社会结构(社会阶层)发生变化,工商业人口比重增加,工人、士绅、企业家、银行家、记者、商人、买办等构成城市新兴阶层。租界对城市管理体制的变化起着示范引导作用。上海英租界由领事召集选出董事会,下设工部局,内设财政、税收、工程、警察等负责租界管理。这种机制颇似西方城市的行政制度。租界的市政条例很多,如人车分道等,增强了市民的公共意识。租界影响华界,华界模仿租界,推动着中国城市的近代化。城市建设开始注重基础设施和城市规划,以官府、祭祀坛殿、寺庙为中心的布局被以商业街区和市民活动空间为核心的格局代替,人们根据交通、生产、环境和消闲的因素设计城市。上海公共租界从19世纪50年代中期起开始兴建高标准的碎石马路,电报电话、照明系统、邮政系统得以建立。城市向开放、多元、快节奏的工业生活方式变迁。通商口岸城市形成一种亦中亦西的殖民地色彩的生活方式,传统的消费格局发生了数千年未有之变化。观念的更新是人们消费变化的思想根源。在物质生活领域最先打破等级制,消费走向大众化、平民化。

——据田兵权《简议中国城市的近代转型》改编

(1)依据材料一概述晚清时期北京城市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前期北京城市近代化水平较低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归纳近代中国城市转型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城市的近代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查看答案

世界区域经济发展进入21世纪,延续了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的迅猛发展态势并有所加强。各种不同层次的区域经济集团数量大量增加,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效果明显,许多国家为谋求自身利益发展,积极参与许多不同领域的区域经济集团。世界经济发展的这一趋势使

A. 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活动联系更加紧密

B.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受到严峻挑战

C. 脱离经济集团的国家经济发展愈加困难

D. 经济的全球化和区域化矛盾成为世界重要问题

 

查看答案

下面是一幅柏林某个时期的城市状况简图。这幅简图反映出

A. 西欧政治上的紧张和对峙

B. “冷战”造成的民族分裂

C. 美苏争霸发展中的基本态势

D. 局部热战下的国际关系

 

查看答案

列宁在1921年4月21日发表的《论粮食税(新政策的意义及其条件)》中,反复论证了俄国小农经济大量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列宁的这一论述,

A. 成为苏俄改变农业政策的理论依据

B. 加速了苏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

C. 明确了加快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目标

D. 指出了苏俄快速实现工业化的必要性

 

查看答案

马克思通过大量文献和资料,深入分析了当时的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初步阐述了剩余价值的思想,揭示了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这些成果和结论都写进了《共产党宣言》。马克思的这些研究成果

A. 揭示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社会问题

B. 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理论学说

C. 提出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

D. 论述了垄断阶段的资本主义特征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