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政策,统购价格由中央规定,对城市人民和农村缺粮人民实行粮食计划供应,严禁私商自行经营粮食。这一政策的制定是基于
A. 国家经济困难的应对
B. 国家全面建设的需要
C. 国家工业建设的需要
D. 解决人民温饱的需要
晚清梁廷相在《夷氛闻记》中对林则徐的抗英活动称赞有加,但在书的结尾却说,“天朝全盛之日,即资其力,又师其能,延其人而受其学,失体孰甚”,“反求胜夷之道于夷也,古今无是理也”。这反映出
A. 传统夷夏观念是近代化的障碍
B. “师夷长技”不能顺应时代潮流
C. 华夷之间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
D. 习夷狄“长技”有失国体尊严
清代曾侍从过三个皇帝的军机大臣张廷玉多次被皇帝称赞,但他仍时刻小心谨慎,从不留片稿于家中,很少结交外官言事,从政多年竟“无一字与督抚外吏接”。这可用来说明军机处
A. 导致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 仅是君主专制的工具
C. 对宰相有较大的约束力
D. 借鉴了欧美民主制度
“互联网十制造”就是工业4.0。“工业4.0”是德国推出的概念。结合以下图片回顾以往的科技创新历程,下列表述有误的是
A. 工业1.0创造了机器工厂的蒸汽时代,导致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B. 工业2.0将人类带入大批量生产的流水线模式和电气化时代
C. 工业3.0是电子信息化时代,促使第三产业产生
D. 历次科技革命都以创新为手段,引导社会不断前进
历史地图(示意图)包含有政治、经齐、文化等多种信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比较图一和图二,提取两项有关国家、地区或世界格局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百余年来,中国经历了从沉沦到复兴的艰辛历程。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40 年爆发的中英战争,中国研究者一般称之为“鸦片战争”,国外学术界在评论这场战争时,有的把它说成是单纯的“通商战争”,是为了打破中国对外贸易的限制。
材料二《日本的今昔》
此画登在邵桓秋《抗建通俗面刊》上,左图的桑叶是中国,蚕是日本。
上图的鸡是中国,毛虫是日本。
注: 《抗建通俗面刊》是抗战时期重庆出版的刊物
材料三
(1)以上对1840年爆发的中英战争的哪一命名更准确地说明了战争的性质? 结合所学知识,对你的观点进行论证。
(2)结合史实,为材料二中的图片撰写说明(包括两幅图的寓意、“今昔”变化原因等)。
(3)结合上面材料和图片,试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外交建树,并分析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